發脾氣,常常被人們看做是不成熟、不理智的表現。
尤其是媽媽發脾氣,也會被指責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。
然而隨著孩子越長越大,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,也越來越複雜,我們不禁疑問:
「想做個好媽媽,真的不能跟孩子發脾氣嗎?」

一、多少媽媽發完脾氣後會苛責自己
中國媽媽往往是對自己最苛刻、對孩子最愧疚的媽媽。
我們公眾號後台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留言:
「今天寶寶不吃飯,我打了她屁股。」
「哎,又沒控制住脾氣,吼了孩子!」
「早上上學磨磨蹭蹭,我罵了她幾句,哭著上學去了,我後悔了一天。」
「我不是一個溫柔的媽媽!」
當媽後,誰沒有這樣狂躁之後的內疚時刻?
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新聞:
北京有個7歲的小男孩被確診為噬血細胞綜合徵,造血幹細胞手術移植花光家中積蓄,後續仍需花費50萬元。
高昂的手術費用,壓垮了這個家庭。
更糟糕的是,小男孩因為長期呆在醫院,煩了,也絕望了,醫生給他做檢查的時候,他開始不配合治療。
媽媽心裡著急,說了孩子幾句,沒想到孩子回答卻是:
"別給我治了,我也不想活了。「
媽媽一怒之下,打了他兩個耳光。
這巴掌,打在孩子身上,卻疼在媽媽心裡,媽媽為此事後悔不已,不停抹淚。
看完這個視頻,很多媽媽也會跟著落淚。
在長期的焦慮中,一件小事、一句話能很快地壓垮自己。
這其中的絕望和愧疚,只有當父母的人才能懂。
二、媽媽不是脾氣差,只是太累了
人們最容易看到媽媽們的歇斯底里,也最容易忽視她們背後的無助和辛苦。
我們辦公室有個同事,結婚前性格溫柔嫻靜,結了婚、有了兩個孩子之後,開始變得焦躁、易怒。
她除了要面臨工作上的壓力之外,回家還要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:婆媳關係錯位、養育兩個孩子的經濟壓力、繁瑣的家務,而丈夫因為忙於工作,對家庭和孩子的關心很有限。
她身上的壓力從來不曾被看見,時間久了,再好的脾氣也給磨沒了,她漸漸地會吼孩子,會沖孩子和老公發脾氣。
「誰不想對孩子溫柔一點,易怒的媽媽是被逼出來的。」

2017年,UC大數據曾發布了《中國媽媽「焦慮指數」報告》,根據數據顯示,80後媽媽已經成為最焦慮的群體。
學區房、子女入學、老人贍養、二孩壓力、夫妻關係、婆媳關係等等都加重了媽媽們的焦慮。
為什麼當媽了就容易脾氣不好?
其實只是因為太累。
許多媽媽,在漫長的時光里,不停歇的付出,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焦慮,不知不覺中就把矛頭對向了孩子。
如果孩子有一天能體會到媽媽背後的辛苦,就不會驚訝為什麼有時候媽媽會這麼凶。
三、如何才是正確地發脾氣?
我不相信當媽的能從來不發脾氣,發脾氣也並不都是壞事。
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派克曾經這樣說到:
「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裡,要想人生順遂,我們一定要學會生氣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,恰當地表達憤怒的情緒,有時候需要委婉,有時候需要直接,有時候需要心平氣和,有時候不妨火冒三丈,生氣一定要注意場合、時機和人物。」
會發脾氣是一種能力。
有這種能力的媽媽,往往能在情緒很糟糕時,仍能顧及孩子和家人的感受,不出口傷人。
給媽媽們三點建議:
▌設置緩衝時間
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:「六秒鐘法則」,也就是當你遇到生氣或者憤怒的事情時,延遲6秒鐘再做決定,這六秒鐘的黃金時間可以讓你察覺到自己的情緒,有效避免因憤怒而做出錯誤決定。
我曾聽說身邊一對很恩愛的夫妻,他們之間有個約定:當自己很生氣時,就去外面跑幾圈,發泄完情緒之後再回家討論問題。
有這樣的緩衝時間,夫妻兩就把吵架變成了對話。
作為父母,也可以在想發火的時候給自己一個緩衝,比如你可以回自己的房間呆幾分鐘、先離開冷靜一下、喝杯水等等。
短暫放鬆能減少你對孩子的攻擊,避免暴力行為或者難聽又傷人的話。
▌合理表達感受
注意對象,讓孩子知道,你發脾氣的原因是孩子不合理的行為,而不是孩子的本人。對事不對人;
注意頻率,不能經常發脾氣,偶爾情緒崩潰無傷大雅,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;
注意語言,不說惡毒詆毀的話語;
發脾氣之所以被大家認為是不好的行為,是因為人們在發脾氣的時候,常戳對方痛處,把惡語詆毀掛在嘴邊,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個非常糟糕的習慣。
沖孩子發脾氣,要避免那些言語上的貶低,嚴肅、認真地說出你的要求和感受比羞辱孩子更有效果。
▌事後道歉
如果你因為自己的生活不順利遷怒了孩子,或者對孩子犯的錯反應過激,記得和孩子道歉。道完歉後,你再和孩子講道理,分析他做得不對的地方,他會更願意聽。
比如你可以告訴他:「剛剛我不該那麼大聲,是媽媽不對,媽媽下次會冷靜下來再和你說話。」
等孩子理解了,你再來和他復盤事情的過程,說出你對孩子的期望,比如:「媽媽只是希望你能自己把玩具收起來。」
有了復盤和道歉,能夠幫助孩子認識錯誤,也能及時修復我們跟孩子關係,讓孩子看到道歉的價值。
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媽媽,只要能找到合理宣洩自己情緒的出路,會發脾氣的媽媽,也可以是好媽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