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看過這樣一個視頻,讓人哭笑不得:
黑龍江大慶,一位媽媽深夜狂吼輔導孩子作業,響徹整個小區。網友揶揄道:一人訓孩子,全小區受教育。
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,陪寫作業成為了親子關係的最大殺手,「不寫作業母慈子孝,一寫作業雞飛狗跳。」網絡上,關於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梗也一直不勝枚舉。
然而,如果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用錯了方式,就像視頻中那個咆哮的媽媽那樣,再怎麼花時間精力,效果也只能適得其反。
例如以下幾種最常見的做法,容易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覺性,不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。
1. 過度代勞,參與過多
有的家長在孩子作業、學習上操的心太多,表現為比孩子自己還重視,緊張,推著孩子往前走。
孩子還沒寫作業前,一遍遍催促孩子趕緊寫;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學習,讓孩子去執行;遇到難題立刻幫助孩子解決······
這類家長的問題在於,不相信孩子自己能獨立、正確完成作業,沒有分清作業應該是孩子的責任,家長只是一個協助者。
結果只會導致孩子產生依賴心理,懶于思考,難題等著爸爸媽媽告訴自己怎麼做;寫作業敷衍了事,想著反正有爸爸媽媽檢查錯誤,缺乏責任心。

2. 時刻緊盯、監督、嘮叨
還見過一類家長,陪孩子寫作業就是在旁邊盯著孩子,看著他一筆一划、一題一題地做,看到哪裡錯了當即指出來,接著就忍不住批評孩子。
換位思考一下就能知道,這種方式肯定是不對的。就像我們在上班、做菜的時候,一個「監工」一直在旁邊監督著你,指指點點,哪裡出錯了還要罵你一下,誰能把任務做好?
這種方式,帶給孩子的只有緊張感、壓迫感,孩子害怕自己出錯,不敢下筆;動不動指點一下,也會分散孩子注意力,擾亂孩子的思路。
孩子不能保持長時間的專注、獨立思考、沒有負擔地完成作業,不利於學習習慣的培養。
3. 大吼大叫、批評責罵孩子
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,看到孩子半天理解不了、簡單的題目做錯、重複講的錯誤還是犯,家長就不淡定了,怒火中燒,忍不住朝孩子大吼大叫,責罵孩子。
新聞中:一位媽媽陪孩子寫作業,氣到心梗;一位爸爸陪孩子寫作業氣得捶桌子,導致骨折;甚至有一位媽媽絕望地想要輕生······
其實,家長覺得陪孩子寫作業身心俱疲,孩子又何嘗不委屈,他也想很快掌握那些知識,下筆如有神。
孩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,有時候不能一點就通,其實是正常的情況,重要的是幫孩子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,去突破一個個困難。

而家長大動干戈朝孩子發脾氣,不斷地批評責罵孩子,只會打擊孩子自信心,時間長了會讓孩子對作業、學習感到畏懼、抵抗。
如果每次寫作業帶給孩子的都是不好的體驗,孩子又怎麼可能會愛上學習呢?
其實陪孩子寫作業,尤其是在孩子小學階段,關鍵在於3點:
· 是難得的親子相處時間
·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
· 必要時提供幫助,引導孩子走向獨立
曾經看過一篇文章,講道一位農民父親,教出一個上清華的女兒,一個上北大的兒子。
作者問這位農民父親,
「您把兩個孩子都送進了大學,請問有沒有什麼絕招啊?」
農民父親的回答出人意料,
「我這人沒什麼文化,其實也沒啥絕招──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!」
原來,這位農民父親小時候家窮沒念過書,自然也就沒什麼文化教孩子了,但他又不能由著孩子瞎混,於是就想出一個辦法:
每天等孩子放學回家,他就讓孩子把學校老師講的內容跟自己講一遍;
孩子做作業,他自己也跟著在旁邊讀讀孩子的課本,弄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;
如果孩子也弄不懂,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。
這樣一來,孩子既當學生又當「先生」,學習的勁頭特別足。別人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熱火朝天,他家孩子也不為所動。
就這樣,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攀升,直到考上重點大學……
這才是陪孩子寫作業最好的方式,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,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。
生活中,家長可以從下面幾點做起,讓陪孩子寫作業變得更高效,孩子更自覺主動地學習:
1.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
疫情期間,看到朋友圈一位媽媽發孩子寫作業的照片,並配文:
「和家人一起制定規矩:孩子寫作業時,家裡人不許看電視、玩手機、吃零食,可以看書寫字。」
一個沒有干擾源、安靜的學習環境,對孩子寫作業時保持專注、深入思考是很重要的。
而現實中,卻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:孩子在客廳寫作業,家裡人走來走去、交談甚歡、或者看手機看電視,時不時湊過來看看孩子、指點一下;該吃飯了,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孩子喊過來。
這樣的環境,對於成人來說都很難集中精神在需要長時間動腦的活動中,更別說孩子了。
因此,想要孩子好好寫作業,首先看看這個硬體要求有沒有達到。
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、簡潔、有條理的學習環境,遠離電子產品、零食玩具,桌面除了基本的學習用品沒有其他雜物。
這樣,孩子一到這個空間裡,就會自覺進入認真學習的狀態。

2.定好規矩
很少有孩子是從小就懂得自覺、自律地學習,一開始需要家長的引導。
為了避免不斷地催促、提醒、嘮叨,最好的方式就是定好規矩,孩子在日復一日的遵守中,逐漸內化成習慣。
比如:和孩子約定好,寫作業前把準備工作先做好,喝水、上廁所,準備好後再開始寫作業,不要總是離開自己的位子;
規定好作業的完成時間,有一個時間和目標,孩子會更集中精神,學習效率更高;
可以採用「番茄鍾」訓練法,讓孩子每隔25分鐘休息5分鐘,鬆緊有度,孩子更樂于堅持。
3.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
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,需要明確的一點是:寫作業原本就是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,讓他自己負起責任。
家長只是在孩子提出幫助的需求時,給孩子一點啟發和幫助,引導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,而不是直接幫助孩子解決。
家長可以在一旁看看書,練練字,做自己的事情。不過度參與、干涉,把學習的主動權和責任還給孩子。
比如:孩子不願意寫作業,告知孩子可能的後果,讓孩子自己承擔那個結果;
檢查孩子作業時,可以告訴孩子有錯誤,讓孩子自己找到錯誤在哪裡,自己訂正;
允許孩子自己安排寫作業的時間、計劃,增強孩子的自主感。
家長要在陪伴的過程中,引導孩子主動學習,激發孩子學習興趣,建立自信心。

4.多一點耐心,做好情緒管理
教育其實正是一個春風化雨的過程,家長急不得,也不能替代孩子成長。
陪伴孩子寫作業,也是難得的親子相處、溝通的過程,家長和孩子一起發現問題、齊心解決問題,彼此都得到成長,不應該變成一個」沒有硝煙的戰場「。
而這些,考驗的正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能力。
觀察那些成績優秀、自覺主動的孩子,他們的父母往往也是淡定而平和的。
發脾氣、責罵,只會讓孩子對學習充滿壓力和不自信,慢慢喪失學習興趣,變得越來越被動。
因此,家長要做好孩子的陪伴者,就請對孩子多一點耐心,遇到問題,平心靜氣,想想怎麼做才能解決實際問題。
這樣,親子關係好了,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會更加順利、和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