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軍和菲律賓軍方飛彈炸彈齊上,2小時才擊沉「中國造軍艦」?

2024-05-26     蝶戀花     反饋

一直到1951年,「獨立」號航母才再次作為靶艦被擊沉。

而中國這邊呢?中國海軍一直比較窮,隨便一艘艦都跟寶貝一樣,當然捨不得拿去做靶艦,原來打靶都是用軍艦拖一艘木船,一直到八九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退役軍艦做靶艦的情況。

比如2014年,編號514的053H型護衛艦鎮江號就被作為了靶艦,接受了反艦飛彈的洗禮之後,不但沒有沉沒,甚至連大火都沒有燒起來,只是前甲板的上層建築受到了損害。

當然最出名的還要數882「鄱陽湖」號補給艦,因為噸位較大,被用來作為模擬航母的靶艦。

結果呢?「鄱陽湖」號補給艦前後一共挨了5發鷹擊18反艦飛彈,愣是沒沉!

最後,上層建築已經一塌糊塗的「鄱陽湖」號補給艦,最後還被安全拖到造船廠進行拆解,可謂榨乾了最後一點價值。

所以,靶艦不容易沉,各國都存在,也沒法證明菲律賓戰鬥力不行。

那麼問題來了,為什麼靶艦不容易沉呢?這就要從靶艦的用途說起了。

我們都知道,靶艦是海軍裝備檢驗最直觀的工具,一方面,要檢驗打擊武器的毀傷能力,另一方面,也是要試驗艦艇的抗沉性能。

也就是說,一方面要檢驗矛,一方面要檢驗盾。

最終目標是檢驗的過程獲取的數據,而不是看船沉不沉。邏輯很簡單,彈藥命中之後,需要實驗人員上艦評估毀傷情況,隨後才進行後續項目的測試,如果船一打就沉了,你還怎麼上去進行毀傷效果的評估?

所以各國對靶艦,一般都不會一次性擊沉。

比如在彈藥使用上,是「先小後大」,不是一上來就給他個王炸,而是先用小威力彈藥,然後去看一下,評估一下毀傷效果,記錄一下數據,然後再打新的彈藥。

你看美國「布坎南」號(DDG-14)飛彈驅逐艦,2000年被當成靶艦期間,一開始試驗的是三枚「地獄火」飛彈,然後是一枚GBU-24「寶石路」III型雷射制導炸彈,最後才是魚叉反艦飛彈和魚雷。

「地獄火」飛彈戰鬥部才6.8公斤炸藥,拿它去打軍艦,不是撓痒痒麼?

再比如在位置選擇上,一般是先上後下,先打吃水線以上部位,這些部位打穿了也不會有海水灌入導致沉沒,如果上來就用魚雷,那後續還怎麼玩?

此外,為了延長靶艦壽命,能多試驗一些項目,各國一般都會對靶艦進行一些防沉處理。

比如,軍艦在被用作靶艦之前,一般都會把所有有回收價值的設備都給拆除,抽干油料,卸下所有彈藥,把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拿走。這樣一來,靶艦的風險等級降低了數個數量級,大大降低了火災機率、規模以及蔓延速度,有的甚至把上層建築都拆了,堆幾個貨櫃湊數。

再加上在現在的精確制導武器時代,很多武器試驗的是準確度,所以大多數會使用減裝藥,甚至直接不使用爆炸型戰鬥部,儘量減少對靶艦的損傷,畢竟靶艦也是很寶貴的,一發就給干沉了就太浪費了。

▲減裝藥效果

而在國外的很多反艦飛彈測試,甚至直接將戰鬥部取下,只安裝導引頭。而驗證大型彈藥毀傷效果的時候,一般也要等靶艦實在沒什麼價值了,在最後才會用魚雷一發入魂。

這麼來看,靶艦因為其用途的特殊性,不會遇到火災中彈藥、油料的接連殉爆,也不會遇到大火順著輸油管路蔓延,更不會遇到飛彈拚命衝著一個地方打,也不會遇到魚雷衝著吃水線招呼,所以挨打幾個小時不沉,太正常不過了。

很多人可能產生疑問了,既然靶艦抗沉性這麼強,那如何判斷武器對軍艦的毀傷程度呢?

其實我們根本不用擔心,真到了那個時候,我們的鷹擊-83反艦飛彈,以及又粗又長的鷹擊-21反艦彈道飛彈,可都是裝有威力巨大的戰鬥部的。

而對方的航母也不可能不裝航空燃油,不搭載航空彈藥,所以只要命中,就很大機率可以給與重創,致使其喪失戰鬥力或乾脆殉爆沉沒。

所以,回到開頭提出的問題,菲律賓費半天勁才擊沉中國造的補給艦,並不能說明中國船質量好,也不能說菲律賓的戰力差,只能說這是靶艦試驗的正常結果罷了。

上一頁
2/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