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的教育喜劇《小孩不笨2》里有一段孩子的內心獨白:
「大人經常以為,和我們說很多話,就是溝通了,其實,他們都是自己講,自己爽。
而我們通常都是假裝在聽,然後一邊進,另一邊出。
我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,他們不管。只要他們有講,就算了。 」
這段話道出了很多家庭中親子溝通的現狀:
家長沒有掌握和孩子溝通的藝術,把溝通變成了單向的說教、嘮叨、批評;
而孩子在父母那裡得不到應有的傾聽和回復,自然而然不願意和父母交流。
於是,孩子越來越聽不進父母的話,父母越來越不了解孩子,親子關係逐漸變得疏離、緊張,彼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,教育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難。

家庭教育中,有效的溝通,不僅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基礎,也是孩子願意配合家長,達到互相尊重與合作的關鍵條件。
觀察發現,不會溝通的父母,往往是在這幾點上犯了錯誤:
一、沒有回應孩子的感受和情緒
許多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,忽視了他的感受和情緒:
孩子哭得很傷心的時候,家長說「這點小事,有什麼好哭的?」孩子心裡更難受了。
孩子發脾氣鬧情緒的時候,家長苦口婆心地勸孩子,「不是不給你買,家裡已經有很多了,買那麼多······」但是孩子並聽不進去。
溝通最首要的一點,不是說教、講道理,而是看見和回應孩子的情緒。
不管是孩子提要求、鬧情緒、還是跟父母講一件事的時候,家長首先要學會和孩子共情,關注孩子的感受,接納他的情緒,表達理解。
「我知道,你很喜歡這個玩具,我不給你買你很生氣。」
「雖然那個小哥哥不是故意的,但他把你碰倒了,你感到很害怕,摔得也有點疼,是嗎?」
不要覺得孩子的煩惱、難過都是小事,對孩子來說,那就是天大的事。
說出孩子的感受和情緒,孩子的情緒得到順暢的流動,會更容易恢復平靜,聽得進去家長的話。
這種關注感受和情緒的溝通方式,也更能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。
二、單向說教,不懂傾聽
央視曾推出一部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《鏡子》,片中都是一些讓父母頭疼的「問題孩子」。
在《鏡子》里,家長與孩子之間各種問題被毫無遮掩地展示出來,其中交流缺失、溝通無效是片中幾個家庭的通病。
印象很深刻的是,一個叫張釗的孩子和父母的隔空對話,讓我們看到不懂傾聽的父母,是如何讓孩子走上反抗之路的。
老師問:孩子因為什麼不上學?
張釗的父親說:早戀的問題。
而張釗告訴老師的答案是,學習上的痛苦,不是不想讀書,他想上學,想讀大學。
張釗的父親又說,可能是源於學習跟不上了,找很多理由說學校壓力大。

「我不上學不是因為我搞了一個女朋友,是因為那個學校,很壓抑,已經壓得我受不了。」
而每次他痛苦地說著這些話時,母親總是質問他,好幾千人都受得了,為什麼你受不了?
現實生活中,很多父母都是這樣,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猜測孩子的想法、先入為主地評判孩子、指責孩子,不會真正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,相信孩子所說的話。
比如孩子回家說「上學真煩,不想上學了。」可能孩子在學校里遇到了一些問題,需要家長的幫助。
然而大多數家長第一反應就是緊張、生氣,趕緊否定孩子,「上學還不舒服?不上學你能幹嘛!」而不是平和地問問原因,認真聽聽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。
這種溝通方式,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,孩子以後遇到問題也不想要求助於父母。
其實張釗的父母,如果能設身處地地傾聽和理解孩子內心的痛苦、迷茫,給他關愛和鼓勵,和孩子一起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,張釗也不至於變成那個叛逆的「問題少年」。
不會溝通的父母,走入的一個誤區就是,只顧著單向輸出自己的觀點,總想著改變孩子,讓孩子聽話,而不是理解孩子。
孩子只有得到接納和理解,才會更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,自覺地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。

布倫達•尤林曾說過:
「當你需要諮詢時,你去找誰呢?
不是去找一五一十告訴你該怎麼做的人,你會去找一個聆聽者,那個你認識最善良、最寬容,最不想控制你的人。」
總是以一個教導者的身份和孩子對話,只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傾訴欲;而以一個平等的朋友身份去傾聽孩子的心聲,懂得換位思考,少一些評判、指責、否定,才能讓溝通和教育變得更有效。
三、只重視學習、成績等外在表現,忽視孩子內心世界
2018年,北京師範大學發布《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(2018)》,參與調查的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中,有近兩成家庭,如果不談作業、考試和學習,父母和孩子之間幾乎無話可說。
我有一個學生,就曾表達過內心的苦悶:
「我爸媽每次跟我說話,張口閉口就是學習學習學習,他們也根本不了解我。我覺得他們愛的根本不是我本來的樣子,而是一個成績好、學習好的我。」
很多父母,對孩子期望很高,對學習方面格外關注,所以每次說話都喜歡談到學習上來,和孩子交流的內容,也只有學習這些事,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其他方面。
比如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相處得怎麼樣?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麼?近段時間有沒有什麼煩惱······

做會溝通的父母,不要只關心孩子的外在表現、學習成績,這會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和關注,認為父母只喜歡學習好、表現好的自己,於是在犯錯的時候、失意的時候,不願意跟父母說。
學會和孩子交流溝通,就關注孩子生活的各個方面,人際交往、喜歡和討厭的事物、開心或不開心的事,日常的每一天,多和孩子嘮嘮家常,增進對孩子的了解。
這樣,孩子才會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,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