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類父母,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

2020-11-04     逄艷姬     反饋

父母和孩子本該是最親密的關係,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像是「仇人」?

答案讓人深思。

一、溺愛

電視劇里《幸福一家人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:

一位父親想讓兒子結婚,兒子卻說:「結婚的同時,我要與家裡人斷絕關係,包括爸爸。」

父親簡直不敢相信,他開始憤怒地質問兒子。

沒想到,兒子的回答是:

「我從助理當到主治醫師,請問有哪一樣是您的栽培跟照顧?」

「自己明明比別人有才華,也更努力,卻得不到公平的對待。」

「我在他們眼裡,永遠就是一個賣面老闆的兒子。所以我只能忍。」

「我知道爸您關心我們,回家的時候,總能聽到一句:餓不餓?吃飯了嗎?累不累?睡覺了嗎?但我真的希望,當我們在外面遇到那些不公平的時候,您可以拉我們一把。」

面對兒子的質問,這位父親泣不成聲。

過了很久,這位年過半百的父親紅著眼睛說道:

「對不起,爸爸沒本事。」

那麼愛子心切的父親,卻一直被兒子記恨著,這是多麼心酸的一件事。

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,是付出了全部,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。

在我們身邊,年輕人會跟父母要求穿哪個牌子的衣服、買哪個區的房子、坐哪一款名車.....對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。

普通家庭的父母給不了這些,孩子還會心生怨恨。

這種仇恨不是天生就有的,往往是在父母的溺愛中滋生的。

當面袒護、特殊待遇、包辦代替、過分關注、輕易滿足、有求必應......孩子在這樣的愛中越來越缺乏同理心,不懂體諒父母,更不懂得感恩。

威廉·福克納所說:「我們都認為是這個世界虧欠了我們,使我們沒有能得到幸福;在我們得不到幸福時,我們就把責任怪在最靠近我們的那個人身上。"

在很多孩子眼中,父母就是那個使自己沒有能得到幸福的人,他們依賴著也記恨著。

二、缺席

有位朋友和父母做了大半輩子的「仇人」,父母工作忙,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,父母一直到初中才把他接回身邊。

父母開始不滿意他身上養成的壞習慣,經常對孩子指指點點,朋友開始覺得父母不愛他,不然為何對他這麼不滿意?

漸漸地,他越來越不喜歡和父母相處,用叛逆、冷漠、拒絕溝通來回應父母,

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:

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,孩子容易空虛憂鬱、焦慮緊張、較優柔寡斷,也比較容易發生人際關係問題。

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,兒子很容易發生成癮行為。例如沉迷於電玩、抽菸、喝酒、吸毒;女兒則很容易發生早熟、暴食或厭食症、對成年男子有興趣、期待有人保護。

缺席父母陪伴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幾率更大,同時會為未來的親子關係和教育埋下隱患。

拿父子關係舉例:

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:「父子皆仇人」。

在中國的家庭里,父與子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難題。

父親是孩子小時候的榜樣,但因為很多父親嚴厲、不善言辭、不善於表達愛,與孩子溝通少,等孩子到了青春期,往往就變成反抗他們的對象,開始不滿父親的權威、期望與要求。

父子之間往往在這個時期產生隔閡,如果處理不好,要到很多年後才能和解。

電影《小孩不笨》中,有個家庭里,父親忙於工作,疏於陪伴孩子。

孩子很愛父親,只不過經常被父親潑冷水,他開始對父親失望了,把從父親那裡得不到的溫暖寄託到了新交的朋友身上。

就在這個時候,很少關心他的父親憤怒地出現了:

「你這個兔崽子,快離開這些狐朋狗友!」

「他們是我真正的朋友,只有他們才會陪伴我。」

小時候忽視對孩子的陪伴,孩子大一點了又想管,孩子自然是不樂意的,他們會覺得:「你憑什麼管我?」

沒有愛的陪伴,直接跳到管教,怎麼可能不激起孩子叛逆的心?

電影中還有句話很令人深思:「你爸爸太愛你,可是,他太不會愛你。」

這句話其實是很多中國父親的現狀。他們對孩子的愛不比媽媽少,但是孩子在童年感受不到這種「隱藏」起來的愛,甚至慢慢地變成了不滿。

三、控制

前段時間,發生了一件令人心疼的新聞:

青島一位15歲的女孩,親手殺害了自己的母親,把屍體裝在行李箱,她反鎖房門,呆坐2天1夜。

一個孩子對媽媽有著這麼大的仇恨,你可能覺得是媽媽對她不好,事實是,在周圍所有人都清楚,這位媽媽很疼愛女兒,和朋友們鄰居們聊天的內容,三句話就離不開女兒。

媽媽雖然單身離異,但是一直努力給女兒最好的物質環境。

孩子想吃羊肉,她專門從內蒙古托朋友殺羊運回來。孩子想吃牛肉,她托朋友從澳大利亞買牛肉回來。

她的小詩《致女兒》中,曾有這樣一段話: 「有缺口的愛雖不完美,但想在不完美中,愛到極致。」

女兒也是眾人眼中的乖乖女,她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去傷害母親,只因為媽媽的「控制」。

媽媽對女兒的學習和人際關係要求很嚴格,要求女兒學習成績必須是前幾名;要求女兒必須聽她的話,不接受任何反駁;調查女兒交往的朋友....

女兒自己也說:「家裡什麼都好,就是媽媽不好,太嚴了。」

於是,這個乖孩子用最殘忍的方式去傷害自己的血脈至親。

這位故事裡,媽媽是受害者,女兒又何嘗不是?

控制欲太強的父母,對於孩子來說是災難性的。

正如心理學家李雪曾說:

「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裡,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會到痛苦。」

他們和孩子的溝通中,會用一種強烈的使命感:我是你爸/媽,你聽我的總是沒錯的!

孩子在幼時,他們會畏懼這種威嚴,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,自我意識越來越強,對父母的強制管束,孩子學會反抗,為自己爭取自由,在與父母的對峙中,仇恨就產生了。

1/2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