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養出一個內心富足的孩子?

2020-11-04     逄艷姬     反饋

如果要問什麼樣的孩子能最終收穫人生的幸福,我想答案不是成績好的、有才華的、家庭富有的······而是內心富足的孩子。

內心富足的孩子,首先是愛自己的,能夠看到自己的優勢,也能平和地接納自己的不足,不會一直糾結自己哪裡比不上別人,因此不屑於攀比、嫉妒;

內心富足的孩子,思想更獨立、眼界更開闊,能夠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奮進,不隨波逐流、人云亦云;

內心富足的孩子,有足夠的的心理能量和底氣,能夠淡然地看待挫折與失意,對人生總是充滿自信和希望;

內心富足的孩子,精神世界豐富充實,會給予他人愛和關懷、能夠付出、懂得承擔責任,會收穫很好的人際關係、情感體驗。

反觀我們現實社會,人們的現狀參差百態,充滿了隱憂。

有些年輕人,喜歡瘋狂購物,買一堆衣服首飾鞋包、一些不需要的物品,即便知道家裡已經很多了,還是忍不住買買買;

有些人,經常被孤獨感淹沒,感覺自己孤零零一個人,沒有人愛,容易感到生活灰暗,喪失希望;

還有很多人,得了「空心病」,不管是已經事業有成家庭幸福、還是多麼優秀的大學生研究生,常覺得人生無意義,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,想做什麼······

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,內心貧瘠匱乏,有的是缺愛、有的缺乏認同、有的是精神世界的空虛,他們活得痛苦而掙扎。

父母除了重視學習,也不要忘了培養孩子一顆豐盈有力量的心,讓他未來不管在何種境況下,都有能力過好每一天,體會人生中的幸福感。

具體應該怎麼做呢?

一、給孩子愛和安全感

每個人終其一生,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就是感覺自己被愛,有安全感。

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尤其是0-3歲,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,而父母,是這份安全感的來源。

孩子越小,越是要無條件地給予你的愛和關注,及時滿足他的合理需求,積極回應,這會讓孩子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,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。

內心匱乏愛的孩子,可能會表現出各種不良行為習慣,遊戲成癮、在校惹是生非,或者壓抑陰鬱,內向膽怯,都不利於他身心健康地成長。

物質條件好不好,孩子可能不太在意,最在意、最敏感的是父母給他的愛和關注。

擁有再多的玩具,比不上父母一次溫暖的擁抱和親吻;吃再美味的大餐,比不上父母睡前講的一個故事、一句晚安;住再好的房子,比不上父母關係和睦,一家人一起度過一個愉快的周末······

在孩子還需要你的成長有效期內,珍惜時間,多花時間陪孩子,多用各種方式表達你的愛吧!

二、表達接納、認可和欣賞

有些人一輩子都在討好別人、否定自己或者努力到不敢停下來,活得很累、很苦,究其根源,都是為了尋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。

哲學家詹姆斯說過:「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。」

孩子童年時期,父母的評價會深刻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。

有些父母對孩子缺少肯定,總是打擊、否定、批評孩子,漸漸地,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,自我價值感低,喪失自信。

想讓孩子獨立、自信,自律,父母對他的接納和欣賞是至關重要的,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行動的積極性。

生活中,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,請不要吝惜你的表揚,及時肯定孩子;當孩子犯錯、遇到挫折的時候,也不要過分苛責,鼓勵他重新振作起來,想辦法解決問題。

被接納、認可的孩子,會相信自己是有價值、有力量的,懂得愛自己、向著更好的方向努力,也不容易被困難打倒。

三、不哭窮,不把生活的沉重感給孩子

有些父母怕給孩子花錢會驕縱了他,希望孩子懂得生活的辛苦,勤儉節約,於是常跟孩子哭窮,或者故意不滿足孩子的要求。

「你知道為了供你上學,爸爸媽媽掙錢多麼辛苦嗎?你可要爭氣啊!」

「衣服夠穿不就行了嗎,還要買,你也不看看家裡是什麼情況。」

如果孩子合理的需求父母總是不滿足他,甚至斥責他提出的需求,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需求是不對的、不應該的,自己配不上那些美好的東西。

這樣長大的孩子,要麼陷入物質的旋渦中,追求金錢、名牌、奢華;要麼就是捨不得花錢,買貴一點就焦慮、心疼。

不管家庭條件怎樣,父母都不要用物質的貧乏束縛了孩子的心。

孩子的合理需求,儘量滿足他;滿足不了的,真誠地告訴他原因,「太貴了捨不得買」或者「媽媽滿足不了你」,而不是指責孩子不應該有那樣的要求。

不管能不能滿足孩子,都應當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:你的需求是合理的、好的,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。

不要總跟孩子抱怨生活的辛苦、哭窮,多傳達努力工作獲得報酬的樂趣、展現熱愛生活、堅持奮鬥的積極狀態。

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,也會深深影響孩子的人生觀。

四、多帶孩子在真實世界中經歷和體驗

很多孩子除了必須完成的學業,其他時間都在虛擬世界中遊戲、上網、社交,缺乏真實的生活經歷。

這很容易讓人的內心變得貧乏。

生活在這個世界上,不是只有學習、工作、上網這些事情,還有更加有意義、豐富多彩的生活和體驗,可以幫助孩子充分打開感官,擴大認知範圍,豐富內心。

家長可以帶孩子:

到鄉村去、看看糧食是怎麼來的,體驗勞作的樂趣和辛苦;

親近大自然中,感受一年四季的變化、觀察一片樹葉的脈絡;

到文人墨客曾踏足的地方遊覽、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、風土人情;

去水族館動物園,和小動物交朋友,看看這個星球不同生命的生活方式;

參加義賣活動,為需要幫助的同胞送去溫暖和幫助,感受給予別人愛的愉悅感;

參加足球、舞蹈等比賽,體會和一群夥伴為了共同目標訓練、努力、堅持、揮灑汗水的熱情······

有些無法體驗、經歷的,孩子可以在書本中獲取,這就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。

當孩子的生命體驗越多,眼界越開闊,情緒感受越多樣化,內心便會愈加豁達和富足,能夠在生活中感受美好。

五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

看過這樣一句話:

「當你的人生有一個愛好,你永遠不會孤單,不會絕望,這真得很寶貴。」

興趣愛好,可以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,未來在枯燥平淡的生活中,有幾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做,也可以療愈心靈,獲得快樂。

從孩子小時候開始,家長就可以留意孩子對什麼感興趣,多和孩子交流溝通,幫孩子報幾個興趣班,孩子在學習和體驗中,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做,發展特長。

有一個或多個興趣愛好,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。

六、生活中適當的儀式感

《小王子》里說:「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,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。」

日常生活中,偶爾的儀式感會讓平淡的日子有了色彩,和重要的人創造屬於彼此美好的記憶。

用心給家人準備的生日禮物、每周末固定的家庭聚會、見面時的一個擁抱、睡前的一聲晚安······儀式感不是看花多少錢、刻意追求某種形式,而是體現了一個人認真對待自己和身邊人、熱愛生活的態度。

再簡單的儀式感,也會喚起孩子心中的愛,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,讓他未來不管在什麼時刻,都不敷衍、渾渾噩噩,會好好愛自己、好好享受每一天。

養出一個內心富足的孩子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也是對父母內心的一種修煉。

父母保持學習,懂得愛自己,認真對待生活,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心,更容易教育出內心富足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