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和家庭,原本應該是一個人心中最溫暖、安全的存在,不管在外面遇到多麼糟糕的事情,想到父母、回到家,就覺得「天塌下來也不怕了」。
然而經常看到的一些新聞,讓我漸漸發現真實情況的殘酷一面。很多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和情感連接,存在很大的問題。
安徽蕪湖,一個貪玩的男孩下午跑出家門,玩得太晚了害怕被爸爸打一直不敢回家,家人以為孩子丟了,直到凌晨,在派出所民警幫助下才找到孩子。
一個6歲的小女孩,在爸爸工作的工地玩耍,不小心碰到了氣釘槍,被一鋼釘中傷,小女孩忍痛回到家,什麼都不敢說,直到晚上痛到不行了才告訴父母。
到醫院檢查發現,鋼釘刺入胸膛,僅僅離心臟26毫米。
類似的事情,很多人都有共鳴。
小時候,犯了錯誤,或者做了什麼不好的事,害怕被責備,根本不敢告訴父母。
因為在印象中,自己犯了錯誤,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怪罪、斥責、甚至動手打人。
「玩小刀把手割了,寧願把手背在身後不斷滴血,也不告訴媽媽怎麼了。」
「小時候在村子裡玩,被狗咬了,不敢告訴家長,長大了回想起來,害怕自己得狂犬病怕了好久。」

還有一些人,發現跟父母傾訴後得不到理解和回應,就再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。
「初中住校錢被偷了,每天啃方便麵撐過一周,回去告訴媽媽,她說,怎麼不偷別人的就偷你的。」
「跟父母說心事,他們都沒有真正在聽,只會一直教育我的想法是不對的,正確的做法是什麼。」
很多人,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自己脆弱、不行的一面,覺得自己只有優秀了父母才愛自己。
「學生時代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,偶爾一次考砸了,爸爸看我的眼神全都是冷漠和嫌棄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,父母愛的只是那個優秀的我,不是真正的我。」
父母對待孩子犯錯、失敗、表現不好時候的態度,深深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、自我價值感和對父母的信任。
為什麼孩子遇到事情不敢求助父母?
因為父母愛孩子總是帶著條件,遇到事情不能托住孩子,給他支持和幫助,反而是一些傷人的評判、諷刺與責怪。
一、做孩子敢於求助的父母,是能夠接納孩子的不完美
曾經看過一個視頻,問幾位媽媽「如果滿分是10分,你給孩子打幾分?」
在媽媽眼中,孩子身上多少都有一些缺點,在某些方面做得還不夠好,她們給孩子打7分、5分、8分。
而當問到孩子「如果滿分是10分,你給媽媽打幾分」時,孩子們全部給媽媽打了10分。
這個視頻讓很多為人父母的感到愧疚。不得不承認,很多時候,孩子是無條件、全身心地愛著父母,而父母對孩子的愛,總是帶著條件。
我們喜歡聽話、懂事的孩子,所以當孩子犯錯誤、調皮搗蛋,給自己製造了麻煩的時候,就會很生氣,朝孩子發脾氣,罵他笨、煩人。
我們也總是希望能培養出一個完美的孩子,各方面都很優秀,所以當看到孩子的缺點,某方面表現很差,總是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時,就會焦慮、著急,怪孩子不爭氣、不努力。
在家長眼中,之所以對孩子有這樣態度上的變化,目的還是為了孩子好,希望他比一般孩子優秀、全面發展,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。
可是在孩子眼中呢?父母往往忽視了自己這些態度和做法,帶給孩子的感受。
其實孩子是聰明而敏感的,他能夠很準確地感受到,父母在什麼時刻,對自己的愛是多是少。
在孩子眼裡,每次犯錯、考試考砸了、比賽沒獲獎,這些表現不好的時候,父母對自己的愛就會減少,態度很差,帶著否定和嫌棄;
只有自己表現好了,父母的愛才會多一些,能感受到他們的溫暖和耐心。
在這樣「帶著條件的愛」中長大的孩子,自我價值感低,終其一生,都在尋找愛和別人的認可。
童話大王在《父與子》一書中寫道:
「我的兒子是一頭小豬,這就足夠了。
我不羨慕別人猛虎的兒子,我也不嫉妒人家的千里馬兒子,這個世界上絕了哪種生命形式都會導致地球毀滅,獅子和螞蟻一樣偉大,小草和人類一樣重要。」
「不管他是什麼,我都愛他,他的血管里流著我的血。儘管我是羊,他是豬。」
「做父親對待孩子只能幹一件事:愛。」
父母愛孩子,應該愛孩子這個人而不是外在表現,不管他有多少缺點,是否比別人差,都應該給予全部的愛,用不打折扣的耐心和溫暖,陪伴著他健康、快樂地向上生長。
這種不管自己是什麼樣子,都被愛被接納的感覺,是足以支撐孩子一生的底氣。
二、做孩子願意求助的父母,是給他抱持性的環境
有一位家長曾在後台留言:
「我有兩個寶寶,都還小,我就一直告訴自己,等他們長大了,讀書了,不管遇到什麼事,我一定和他們一起面對,而不是把他們退出去,自己害怕,孤立無援。
因為從來中國的父母,不管什麼事,首先都是指責自己的孩子,有什麼事都不敢說,許多孩子受到傷害不會和父母說,就是因為說了也無濟於事,除了指責,只有自己默默忍受。」
我們做父母的,往往都會教孩子如何努力、奮鬥、變得優秀,卻很少會教孩子失敗了、遇到挫折了,怎麼收拾自己的心情,怎麼重新振作起來,永遠心懷希望。

這種在逆境中也能夠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,懂得向外界求助,想辦法戰勝挫折的能力,對每個人的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。
好的家庭教育,應該是能夠讓孩子有這樣的底氣:不管犯了多大的錯,遇到再大的問題,父母永遠是自己堅強的後盾,家,永遠是可以給自己溫暖和安慰的港灣。
因此,父母在孩子犯錯和受挫時的態度和處理方式很重要。
幫助孩子明確是非、有規則意識,但不要一味地批評、否定孩子,也要給他關懷、信任和支持,給他提供一個抱持性環境。
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,抱持性環境有兩個特點,一是需要給予孩子認可,二是孩子遇到困難時,家長需要給予保護,並且與孩子共渡難關。
在孩子犯錯和失敗的時候,父母也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,教孩子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;同時用行動和語言表達自己會和他一起面對,改正錯誤、戰勝困難。
這份支持,會讓孩子對父母更加信任,感覺自己是被愛的,也會激發孩子往積極的方向發展的願望。

記得演員梁家輝說過的一段話很好:
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每一個人從出生的一天開始,就該擁有自由、擁有選擇。做父母的可以說我生你下來,我對你有一個責任。
但我不會畫一條線,說你必須跟著這條線走,差一點你就會掉下去,就會死掉,這樣是恐嚇。可能你走的不是我的線,但我永遠都會在旁邊拉著你的手。」
做孩子敢於求助的父母,這份無條件的愛與支持,會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,更有勇氣和動力,樂觀積極,心懷希望,一步步走得又穩又好。
願你能夠成為這樣的父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