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啟剛曾在微博曬出和郭晶晶帶著兒子到農田體驗插秧的照片,並配文:
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,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,每天都跟孩子念,但是他真的知道背後的意義嗎?」
「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,沒餓過肚子。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,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裡來,學會珍惜,學會知足。」

照片引髮網友熱議,很多人稱讚說:「讓我們學會了分辨貴族和土豪」、「正能量爆棚」、「身體力行,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。」
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吃苦,可以說是每個父母的心愿。
曾經聽過不少家長說:
「我們家就一個孩子,6個人疼,疼都疼不過來,怎麼捨得孩子吃苦。」
於是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家長:
自己節衣縮食,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;
給孩子處理一切事務,捨不得孩子動手幫忙做事;
盡力滿足孩子的各種願望,不忍心看到孩子難過、失望、受委屈······
然而,哪裡有不需要吃苦的人生呢?在孩子童年時代,哪怕父母可以給他無微不至的呵護,可總有一天,他需要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,處理各種困難和挑戰。
沒吃過苦的孩子,很難擁有沉穩、堅毅、耐性這些品質,通常缺乏獨立性、責任感;心理脆弱、難以承受挫折;自控力差、不能堅持。
家長過度的保護、呵護、替孩子解決各種麻煩,看似是對孩子好,其實是本末倒置,當孩子需要獨立面對真實的生活時,將無所適從、難以適應。

有遠見的父母,就應該捨得讓孩子吃一些苦,有吃苦的能力,才是真正對他未來人生負責。
吃苦不是目的本身,通過經受一些「苦」,孩子的心智、思維方式、性格品質會更加趨於成熟,這些內在的品質、特點又能進一步有助於他的人生髮展。
現在的孩子,已經不需要也沒必要吃從前一代人那種物質匱乏的苦,但以下三種「苦」,家長要捨得讓孩子吃。
一、獨立、自理的「苦」
演員蔡少芬曾在微博上發了二女兒做菜的照片,二女兒今年剛6歲,就能做出幾道拿手好菜。
為什麼要教孩子學做菜,蔡少芬在接受採訪時說:
「做飯是最簡單的鍛鍊。」
「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。」

在她日常的教育下,兩個女兒非常懂事乖巧,肯吃苦,適應性強。
在一檔親子節目中,為了完成任務,蔡少芬帶著女兒走上崎嶇的山路,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、悶熱潮濕的天氣,可是兩個女兒不抱怨不哭鬧,甚至還覺得開心。
在離開媽媽身邊獨立完成任務時,兩個女兒自己動手撿柴火,找山裡的人家借食材,在烈日下來回搬水,還能高興地對著攝像的鏡頭做鬼臉。
而現實生活中,有些父母捨不得孩子曬著、累著、碰著、傷著,不給孩子動手做事的機會。
孩子習慣了安逸、習慣了衣來伸手、飯來張口,要什麼有什麼的生活,等到環境不那麼如人意的時候,就會難以忍受、感到憤怒和沮喪。
從小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多給孩子勞動、做家務的機會,孩子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,可以獨立自理,那麼不管在人生的什麼時候,他都能好好地照顧自己。
在動手勞動的體驗中,孩子也會更懂得珍惜和感恩,在遇到困境時更加積極樂觀。
二、學習、自律的「苦」
教育圈中,「快樂教育」一度很流行,讓孩子釋放天性,自由、輕鬆、快樂地成長。
於是有些孩子想學的時候學學,不想學的時候就玩;報興趣班,三分鐘熱度,上幾天不願意上了就直接放棄。
然而大多數在低要求、沒有壓力的「快樂教育」下長大的普通家庭的孩子,快樂是快樂了,卻也失去了在同齡孩子中的競爭力:
只喜歡輕鬆的娛樂活動,對需要長時間專注、思考學習活動沒有興趣、力不從心;
對於一些興趣愛好淺嘗輒止,難以堅持,遇到困難就想放棄。
吳奇隆有一次在節目上聊到童年,說自己小時候幾乎每天都在訓練。
「每天五點多起床訓練,放學之後接著訓練,晚上十點十一點才能回家。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,他們考90分就會有獎勵,我考90分就會挨打。」
當時父母的嚴厲和心狠,如今再回憶起來時,吳奇隆卻直言:
「很辛苦,但是這個階段吃的苦,都將成為未來生活很重要的基礎。讓我養成了不輕易放棄、自律、堅持努力的習慣。」

很多人長大後都很後悔,童年時沒有聽父母的話,掌握一項技能,如畫畫、跳舞、鋼琴等;也有一些人會埋怨父母,自己小時候不懂事,但他們為什麼不逼著自己堅持下來。
任何學習、進步的過程必然是困難、辛苦的,需要經歷一段枯燥、煎熬的過渡期,但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,一個人的專注力得以提升、意志力得以磨鍊、好習慣得以養成。
孩子年齡小,不懂得這些道理,家長不能指望他們自覺,一開始還是需要家長智慧的引導,陪伴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、培養自我管理能力,沉下心堅持下來,深入在學習或興趣愛好中。
只有能夠經受住這種學習、自律的苦,孩子的能力才會越來越強,內在的品質也得到磨鍊,對他的未來影響深遠。
當然在這個過程中,父母也不能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強行逼迫,而是在孩子小的時候,幫助他養成好的學習習慣,培養興趣;在他想偷懶、想放棄時,想辦法陪伴他度過倦怠期、困難期。

三、受挫、失敗的「苦」
很多父母,見不得孩子受委屈、吃虧、難過,總想讓孩子一直處在舒適、滿足的狀態里。
玩遊戲時,故意輸給孩子;
孩子和同學鬧矛盾了,家長去找孩子同學理論;
本來不應該滿足孩子的需求,孩子撒撒嬌、哭一哭,就忍不住滿足他······
被呵護地特別好的孩子,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,沒有承擔過自己行為的後果,心理韌性會差很多,扛不住事,容易被挫折打倒,喜歡依賴別人,缺乏責任感。
孩子經歷一些挫折、真實地體會過難過、失望、生氣、沮喪等情緒,才會真正地長大,認清生活的真相。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其實不缺挫折:想要的東西得不到、考試考砸、被朋友忽視、努力做一件事卻沒有成功······
父母要做的不是刻意製造挫折,而是在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時,正確引導他們。

不是幫他們解決麻煩,而是捨得讓孩子體驗那種受挫的感覺,幫助他們積極看待挫折、學會疏導自己的情緒,在挫折中振作起來,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此外,鼓勵孩子多嘗試、探索,允許孩子犯錯,經歷多了,孩子獲得的經驗教訓也更多,內心更加強大。
記得屠格涅夫說過一句話:
「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?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。」
早年讓孩子吃些苦,孩子得到鍛鍊,長大後會對在生活中擁有更多的掌控感、選擇權、人生將更加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