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常常都有這樣的感受:說什麼孩子都不聽。
經常跟你反著來,你說東,他往西,讓他做的事情偏不做?不讓做的事情偏偏去做?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,這種表現越來越明顯。
在親子關係中,我們和孩子之間產生這樣矛盾,不是我們不會「說」,而是我們不會「聽」。
一、父母輸在了不會「聽」上。
我經常聽到一些大一點的孩子說:"我對他們(父母)沒什麼好說的。"
這句話有賭氣的成分,也飽含了孩子對與父母溝通的不滿。
孩子在和父母的傾訴過程中,得到的反饋常常是居高臨下的指責、不以為然的態度、囉里囉嗦一大堆道理,很少有父母關心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。
比如有的父母不認真聽孩子說話:
「媽媽你看我疊的飛機!」
「好好好,你自己玩,別耽誤我幹活!」
比如有的父母一開口就是指責:
「媽,我今天打架了。」
「你又招誰了?我不是跟你說過,和同學好好相處嗎?你怎麼就是不聽啊?」
比如有的父母急著解決問題,忽略孩子的感受:
「嗚嗚嗚,我的玩具丟了......」
「哭什麼,媽媽再給你買個新的。」
比如有的父母喜歡講道理、說教:
「唉,好煩,今天作業好多啊。」
「做點作業有什麼可煩的,學生的職責就是學習啊,真正的煩惱你還沒接觸到呢!」
大人在傾聽過程中,常常表現出的沒耐心、不專注、不會共情,導致孩子越來越不願意溝通。
有時候,孩子只想讓大人做一個傾聽者,不需要講那麼多大道理,但很少有大人能意識到,孩子表達背後的心事。

二、能好好聽孩子說話的大人,是很了不起的
《窗邊的小豆豆》里有這樣一個細節:
小豆豆第一次去幼兒園,校長先生讓她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講講自己,講什麼都可以,講多久都可以,這一講竟然講了4小時,講到吃中飯,才停下來。
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,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,因為從出生直到現在,從來沒有一個人這麼長時間地聽她說話。
而且,這麼長的時間裡,校長先生一次也沒有打哈欠,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。他向前探著身體,專注地聽著。
有一個能聽自己說話的人,豆豆感到踏實溫暖。
這就是聆聽的魔力。
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被父母聽見。只要給孩子時間表達他們的想法,就會慢慢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。
大人在表達的時候,往往是在極力證明自己是對的,自己是權威的,而在傾聽的時候,則表示他們願意去花時間去了解孩子。
我們誤以為,教育孩子是大人單向輸出各種大道理,但慢慢地,你會發現,如果不聽孩子怎麼說,這些大道理很難被孩子接受和認可。
好好聽孩子說話,也是一種教育,也是父母需要修煉的一種能力。
三、如何傾聽?
1.認真專注地聽孩子說。
傾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
當孩子跟你傾訴時,最好停下手頭上的事,放下手機,專心聽孩子說。我們可以蹲下或者坐下,和孩子保持目光接觸,不要心不在焉。
中途不打斷孩子的話,等孩子把話說完,再給出你的建議或想法。
孩子被傾聽了,他們會覺得父母是關注和尊重自己的,才有可能聽得進去父母的建議,以後也更願意對父母敞開心扉。

2.換位思考,重視孩子的感受
在《孩子,把你的手給我》一書中,作者提到一件小事。
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衝天地回到家裡,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,但是下雨了。
如果是以前,爸爸會說:「天氣不好,哭是沒有用的。以後會有玩的時候。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,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?」
然後男孩會發更大的火,鬧得雞犬不寧。
這一次,爸爸改變了態度,溫和地說:「你看上去很失望。」
「我當然失望了。」
「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,該死的卻下雨了。」
「是的呀。」
過了一會兒,男孩說:「不過以後可以再去玩」,這件事就這麼風平浪靜地過去了。
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了,壞情緒就已經消失得差不多了。
陶行知先生曾說過:「我們必須學會變成小孩子,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。」
這句話在勸誡父母,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,
對孩子來說,最好的安慰就是感同身受。
3.戒掉冗長的說教
布倫達 尤林說過:當你需要諮詢時,你去找誰呢?
不是去找那些一五一十告訴你該怎麼做的人,你會去找一個聆聽者。那個你認識最善良、最寬容、最不想控制你的人。
很多大人都有這樣的感受,三五好友一起聊天的時候,如果一個人傾訴不開心,安慰他最好的方式,不是和他講多少大道理,而是和他站在統一戰線上,理解他、支持他。
與孩子溝通同理,我們不需要第一時間去說教、去指責、去下結論,說得越多,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,而應該重視孩子的感受,接納他的情緒。
如果想成為孩子最想傾訴的對象,就需要戒掉那些冗長的說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