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剔的父母,養不出幸福的孩子

2020-11-04     逄艷姬     反饋

前幾天看到一位博主分享一則視頻:

醫院裡,一個患抑鬱症的孩子接受醫生檢查時在看書,醫生見了便表揚孩子:「真用功。」

這時旁邊的媽媽來了一句:「用功,假用功。」

醫生著急又無奈:「又說了又說了!我在這你每天都說。」

即便是面對已經確診抑鬱症的孩子,家長還是忍不住用嘲諷挖苦的語氣去揣測、否定孩子,不願意看見和承認孩子的優點、表現好的地方。

那樣的語言和態度,如同一把把尖銳的刀,全部往孩子的心上扎。

現實生活中,很多父母普遍都有這麼一個共同的問題:總喜歡挑剔孩子身上的問題,卻對他的優點視而不見。

這樣的父母,通常也很喜歡拿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,打擊貶低孩子。

我有一個朋友,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挑剔中,從外表到成績,從大學專業到工作,儘管她一直是一個很優秀的孩子,父母卻永遠都不滿意。

「你怎麼又矮又黑,看你表妹,又高又白。」

「從前都是第一名,考第二名你還有臉出去玩?」

「你選的什麼鬼專業,你表弟學的計算機,出來多賺錢。」

「還是當老師好,你那個工作再好,它也不是鐵飯碗。」

······

她的父母永遠看不見,或者不承認,其實他們的女兒已經足夠優秀了,從小學習不用操心,穩居階段前列,大學研究生都是985名校,情商高,人緣也好。

不管她做得多好,在父母眼裡好像總是不夠,總有值得數落的地方。

喜歡挑剔孩子的父母,很難養出優秀而幸福的孩子。

一、父母的挑剔,不利於孩子的成長

我很理解,家長本身對於教育的焦慮,對孩子寄予的高期望,導致家長看孩子總覺得不滿意,希望孩子好一點,再更完美一點。

然而如果這種「發現孩子的不足之處並幫助他完善自己」的初心逐漸發展成對孩子挑剔、苛刻,甚至是打擊的習慣,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。

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過:

「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,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,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。」

挑剔的父母,不一定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,卻非常容易養出一個低自尊的孩子。

長期生活在父母的挑剔、否定中,缺少認可和鼓勵,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差勁,好像不管做到什麼程度都是不行,覺得自己不配被愛、不配擁有美好的東西。

這種低自尊,一方面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,做事害怕犯錯、膽小怯懦、思慮過多,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錯失很多機會;

在人際交往互動方面,謹小慎微、過度自省,對別人的情緒和感受過分敏感,看到別人生氣,會下意識地擔心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,非常消耗心理能量;

他們也缺乏自信,很在意別人的評價、依賴外界的認可,害怕被指責,心理比較脆弱,抗挫折能力差。

這些性格和心理上的弱點,會讓孩子在成長中出現各種問題,長大了也難以收穫一個幸福的人生。

我那個總被父母挑剔的朋友,常年生活在焦慮中,不敢停下來,不敢不努力,即便已經做得很好了還是覺得不夠,覺得自己很差勁,內心掙扎而痛苦。

二、挑剔影響親子關係

許知遠的《十三邀》節目曾採訪了著名電影人姜文。

演戲和導演事業都發展地很成功的姜文,在節目中卻袒露自己平常是個不自信的人。究其原因,來自他的母親。

說起母親,姜文臉上是藏不住的失落與沉重,直言人生中最大的失敗之一,就是跟母親一生也沒能把關係處好。

「我考上中戲她(媽媽)也不高興,我買了房她也不願意住,我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高興。

有時候我覺得生活沒招,才拍電影假造一生活,我回到現實,面對的是十幾歲一樣的困境。」

從小,姜文的母親對他格外嚴厲,挨揍是常事。有時候,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,就會突然被母親在半夜叫醒揍上一頓。

他記得當自己興奮地把中戲的錄取通知書拿給母親看,告訴她:「媽我考上中戲了。」

母親只是看了一下,把通知書往旁邊一扔,對他說:「你的髒衣服還沒洗呢,洗衣服去。」

姜文出名後,曾給母親買了一套新房子,但母親不去住,就住在單位分的房子裡,一直到去世。

姜文一直很困惑,為什麼無論他怎麼做,都得不到母親的肯定,不能讓她開心。他覺得自己很挫敗,也很無奈。

即便自己的事業再成功,和母親的關係對他來說一直是一樁難以消解的心事。

一個挑剔、不懂得肯定孩子的父母,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價值,在親子關係中缺少安全感,覺得自己不被愛。

這些缺愛的孩子,可能一生都在努力成為父母所期待的完美的樣子,討好父母,卻失去了真正的自己,感受不到真實的快樂和幸福。

有些孩子,會因為父母的挑剔而和父母隔閡越來越深,親子關係越來越差,走上叛逆、反抗的道路。

三、欣賞和鼓勵,是教育出優秀孩子的秘訣

很多父母覺得,能夠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之處並指出,是為了鞭策、激勵孩子做得更好。

可是生活中的許多真實案例告訴我們,挑剔、打擊和否定,是無法激發孩子的內在驅動力的。

即便孩子表面上的行為有所改善,那也是「被逼著」變得優秀,害怕不被愛而不得不變得優秀,這種「驅動力」是不長久的。

最能激發孩子內在動力和成長潛力、讓孩子自發自願地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的,永遠是愛、信任和欣賞。

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,孩子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;而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,孩子優點就會越來越多。

台灣曾拍過這樣一則公益廣告:

面對孩子的不足,父母可以指責孩子:「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,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。」

但也可以選擇發掘孩子的優點:「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,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。」

當孩子考試失誤了,父母可以埋怨孩子:「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,笨得喔。」

但也可以再多一點耐心:「你不笨,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喔。」

同樣的字,只要簡單變換一下排列順序,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意思,從扎心變得能鼓舞人心。

誠然,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我們需要看到和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不足並完善自我,但不應該演變成一味的挑剔和否定。

比指出不足更為重要的是,能夠欣賞孩子身上的閃光點,用優點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。

在孩子犯錯或表現不好的時候,能夠給予真誠的鼓勵,讓孩子有自信、有勇氣重拾希望,繼續努力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