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一位媽媽諮詢,無意間看到8歲的兒子畫的一幅「爸爸的畫像」,畫里爸爸是一個張牙舞爪的「怪獸」。誇張、怪異的畫風讓這位媽媽有點擔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。
她找來兒子耐心地詢問原因,兒子哈哈笑了起來,說因為下午爸爸朝他發火了,他很生氣,就在本子上這樣畫爸爸。
我告訴這位媽媽,不需要擔心,孩子是在通過畫畫表達自己的情緒,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發泄情緒的方式,比悶在心裡要好得多。
認識情緒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,不是天生就會的技能,而是每個人一生都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。
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心,客觀理智地處理問題,做出正確的選擇。
有些不那麼幸運的人,從小就缺少「情緒教育」,終其一生被情緒裹挾著做人、做事,更容易感到迷茫、屢屢碰壁。
從小教孩子懂得正確看待情緒、調節情緒、管理情緒,他會在成長的過程中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、也會更懂得平衡內心情感,感受人生中的快樂和幸福。

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,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足,一點事不順心就會「情緒爆發」,經常哭鬧、發脾氣、躺地上撒潑打滾、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······
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,家長就覺得孩子不聽話、給自己添麻煩,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,用一些錯誤的方式去處理。
其實,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,正是進行「情緒教育」的好時機。會教育的父母,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方式來應對:
一、允許孩子表達真實的情緒和想法
演員孫儷曾發過一條微博,她說:
「當孩子有不滿,憤怒,悲傷的事情發生,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,不要說教,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,支持他,鼓勵他。那些大道理,就留到情緒好的時候再說吧。」
正是因為孩子年齡小,大腦尚未發育完善,無法做到成年人那樣理智、克制,因此更加簡單直接,心裡有什麼不滿的就喜歡通過哭鬧、發脾氣來表現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
作為家長,首先應該理解孩子的這一特點,儘量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,不因此而遷怒孩子。
最重要的是,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,成為孩子情緒的容器,允許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,搞清楚孩子情緒背後的想法和需求。
當父母嘗試和孩子共情,告訴孩子我們感受到了他的生氣或難過,這個時候,孩子更容易平靜下來,理智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。
綜藝節目《爸爸去哪兒》里,在玩遊戲選房子環節,嗯哼還沉浸在上交玩具的難過中,不願意玩遊戲。
杜江也沒有為了配合節目,強行讓嗯哼參加,而是允許孩子情緒的流動,願意等待孩子情緒恢復平靜,耐心地笑著跟嗯哼對話,讓他自己想想。
情緒漸漸平復的嗯哼,在眾人的鼓勵下,自願開始加入到遊戲之中。
如果家長不允許孩子表達生氣、憤怒、悲傷、難過,粗暴地制止孩子,那麼這些被壓抑的情緒就會一直堵在孩子心裡,影響心理健康,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通過其他不恰當的途徑表達出來。
因此,當孩子感到害怕、難過、生氣、委屈的時候,給他一個溫暖的懷抱,讓他們的情緒可以安全、自然地流動。
等孩子平靜下來,詢問原因,或者引導孩子敘述事情、表達自己的感受,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情緒。
二、教孩子表達和處理情緒的正確做法
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,比如:
喜歡一個小朋友,不經過別人同意就去抱抱他,親親他;
別人把自己的玩具拿走了,就動手打人;
不讓他看電視了,就在地上撒潑打滾······

家長懂得接納孩子的情緒,還需要引導孩子正確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,行為有界限,該遵守的規矩要遵守。
在這一點上,家長首先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,不要動輒朝孩子發脾氣,應當採用溫和而堅定的正面管教。
比如,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走了,就動手打人,家長可以告訴孩子:「我知道別人搶走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,但是打人是不對的。」
」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,我們可以跟小朋友說,這是我的玩具,你搶走是不對的。」這是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。
還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,「下次你可以跟小朋友說,我們輪流玩,是不是也可以呢?」
當孩子遇到難過的事情時,可以告訴孩子「如果哭會讓你好受一點,就大哭一場吧,我會一直陪著你。」
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,比如打枕頭、聽音樂、慢跑、練字等,儘量不影響到他人。
日常生活中,如果家長都能和孩子心平氣和地分析、談論情緒,教孩子正確的做法,孩子會在這樣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,對情緒有更深刻的認知,學會恰當的表達方式,懂得動腦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。
這些能力,是孩子高情商的體現,會讓他受益一生。
除了通過具體事例引導,家長還可以藉由繪本和故事,讓孩子有更多體會和思考的機會。

三、家長平時做好榜樣
孩子對情緒的認知和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,離不開父母正確的榜樣作用。
在家庭中,如果父母平時遇到問題總是沒有耐心,容易急躁,動不動就朝身邊人發泄不滿,亂發脾氣,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不好的影響,難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緒。
然而現實生活中,家長卻常常把孩子當做了「情緒容器」,把對教育的焦慮、生活的不滿,轉移到了孩子身上,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。
因此,想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,家長也要修煉好內心,遇到問題不急不躁,冷靜理智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,讓孩子看到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是什麼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