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家長都反映過這樣一個問題,孩子到了3歲左右,在各種事情上,越來越喜歡「討價還價」、講條件,四、五歲的時候尤甚。
讓他寫作業:「你先給我看一集動畫片,我再寫。」
講故事哄他睡覺:「再講一個我才睡。」
讓他把房間收拾一下:「收拾完可以吃個零食嗎?」
帶孩子的日常瑣事已經足夠讓人煩惱了,再加上一個不聽話、不配合,總是「討價還價」和家長周旋的孩子,更是讓人焦頭爛額,很多時候就控制不住朝孩子發脾氣。
更多的家長是不知道該怎麼管,擔心任由孩子這樣發展下去,會越來越不聽自己的話,沒有規矩,養成壞習慣。
一、為什麼孩子愛「討價還價」?
其實,孩子愛「討價還價」,和家長講條件,不完全是一件壞事,從一方面來說,這是孩子在成長的表現。
首先,反映出孩子自主意識的增強,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發展良好,懂得思考,為自己爭取「利益」;
此外,說明孩子心理和性格發展比較健康,敢於表達自己的訴求,提出自己的想法。

從這個角度,家長可以帶著一種積極、正面的眼光去看待,不必過分排斥、壓制孩子的這種行為。
如果一個家裡控制、規矩太多,太死板,孩子只能聽話、服從安排,反而會對孩子的發展不利。
日常生活中,親子之間遇到事情商量著來,孩子有一定自主權,這很好,在商量的過程中,家長正確引導,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,孩子更有主見。
從另一方面來說,孩子喜歡「討價還價」,可能是家長平時做出了不好的示範,愛跟孩子講條件,於是孩子有樣學樣,反過來用在父母身上。
比如,孩子想玩手機,家長告訴他:「今天表現好點,下午把作業寫完,晚上就能玩一會手機。」
孩子想買玩具,家長說:「以後每天晚上都要刷牙,堅持一周後才給買玩具。」
家裡來客人了,告訴孩子:「你今天要是乖乖聽話,周末就帶你去遊樂園。」
能理解,家長的初心是想通過講條件,讓孩子養成好習慣,做正確的事情。
但這樣的方式,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觀念。孩子也逐漸學會了通過「討價還價」來「威脅」、控制父母。
從這一點來說,家長在生活中最好減少和孩子講條件的教育方式,通過建立規則來規範孩子的行為,幫他養成好習慣;能給孩子達成的心愿,就乾脆地給孩子達成。
此外,也要慎用物質獎勵,物質獎勵使用不當容易削弱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動力,造成沒有獎勵就不願意做該做的事情,儘量讓孩子在無條件的狀態下學習、做事。
二
當孩子「討價還價」時,父母怎樣把握好度,正確引導孩子呢?關鍵有以下3點:
1.守住底線,原則問題不妥協:
孩子最開始嘗試和家長講條件,不是非要達成某種願望,而是在試探家長的「底線」。
一些家長,不能守住底線,孩子撒撒嬌、哭鬧一下,就一次次妥協。
孩子屢試不爽,發現這是一個好辦法,必然會得寸進尺,越來越喜歡和家長「討價還價」。
然後,局面就不可控了:不給玩手機,孩子就不寫作業;晚上睡前不吃點零食,就不願意乖乖睡覺;不獎勵點什麼,就不整理自己的內務······
家長越來越說不動孩子,孩子養成一堆壞習慣。
所以說,最關鍵的一點在於,家長自己首先要拎清楚什麼事可以讓步,哪些事不能讓步。

另外,家長認為重要的事情,可以在家中和孩子立好規矩,並堅定地執行。
在原則問題上,比如吃零食、生冷食物;寫作業、閱讀、電子產品的使用等這些習慣養成的事情上,家長需要把握好原則,可以適當調整,但不能允許孩子為了偷懶、放縱一而再再而三地「討價還價」。
當孩子嘗試過多次後,明確了家長的底線在哪裡,知道哪些事情沒有講條件的可能,也就會老實聽話,自覺按規矩做事。
2.了解孩子「討價還價」的原因:
我們在生活中也會常常和同事、家人、朋友一起商量著做事,比如約定時間、表達自己的想法等。
同樣,在孩子和自己「討價還價」時,在把握好底線的前提下,家長應該保持尊重的態度,可以問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,了解背後的原因和需求,這樣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。
比如孩子睡前一直讓家長多講幾個故事,可能不是無理取鬧不睡覺,而是想讓爸爸媽媽多陪陪她,或是白天發生了什麼事,害怕一個人睡。
問清楚原因,孩子講明白了緣由,在合理範圍內,家長可以答應孩子。

3.和孩子站在一起,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:
當孩子「討價還價」時,家長酌情答應孩子,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,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成長空間,讓他體會到自主感,會更有助於孩子的成長。
不管什麼事情,家長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否定孩子,覺得孩子在偷懶,可以允許孩子提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,和孩子站在一起想辦法達到最終的目標。
比如本來規定好的是寫完作業才能看動畫片,當孩子某天提出想先看動畫片,再寫作業。可以試著答應孩子,看看他的表現。
因為提出的想法被採納了,孩子自我感覺很好,寫作業可能會更認真。
在這個過程中,家長需把握的關鍵一點就是,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,說好的事情,那就必須保質保量地完成,如果沒完成好,就承擔相應的後果。
適當賦予孩子掌控感,孩子也會更加自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