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過度養育,正在傷害孩子

2020-11-04     逄艷姬     反饋

春秋時期,宋國有一個農夫,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慢,他就想:「有什麼辦法能讓它們長得高些、快些呢?」

有一天,他來到田裡,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,累得筋疲力盡,心裡卻很高興。回到家裡後對家人說:「今天可把我累壞了,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!」

他兒子聽了,連忙跑到田裡看,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。

這是我們熟知的「揠苗助長」的故事,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發展規律,急於求成,反而壞事。

然而現實生活中,家長卻忘記了這個故事的教訓,總是用「揠苗助長」的方式養育孩子,在孩子的成長中參與過多,掉進了「過度養育」的陷阱:

有了孩子後,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,一切以孩子為中心;

怕孩子受傷、吃苦,這不讓做那不讓碰,盡全力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、沒有危險的環境;

學習上,執著於孩子的成功,把育兒變成了產品開發,不惜斥巨資投入在各種補習班、興趣班、遊學項目中,仿佛沒有上重點、上名校,孩子的人生就沒希望了;

生活和學習中,對孩子的事情插手過多,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一切,控制孩子。

所謂過度養育,指的就是上述這些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、不切實際的高期望、過度關注、過度干涉的教育。

一、過度養育,如何傷害孩子?

有些家長,在孩子剛學會走路時怕摔跤,就一直抱著孩子,不讓他走路,結果導致孩子長到兩三歲了還走不穩路,經常摔跤。

孩子自己的事情,捨不得讓他做,家長幫他做好,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;

孩子遇到挫折,或願望得不到滿足時,家長捨不得孩子傷心、失望,就無原則地滿足孩子,只想看到孩子開心快樂;

前段時間,還有家長舉報某動畫片中人物頭髮五顏六色,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,相關部門被迫下架了該動畫片······

保護是必要的,但不能過度,否則孩子會覺得外在世界到處充滿危險,身心發展受限,不敢嘗試和挑戰,變得膽小脆弱,畏畏縮縮。

一直把孩子保護在一個沒有危險因素,無菌的「溫室「中,孩子只會長成一個「巨嬰」,各種能力低下,缺乏責任感,步入社會後很難生存。

家長真正要做的,應該是教孩子有辨別危險的能力、對信息的判斷力,掌握技能避免受傷,體會自然的挫折感,敢於試錯和挑戰,走向成長與成熟。

前史丹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·利斯科特-海姆斯在2015年的TED演講《正確的教育方式:避免過度呵護》中指出:

「隨著我們的過度幫助,過度保護,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,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。

自我能效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,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,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結果。」

在學習上,如果家長過度指導和干涉,盯著孩子寫作業、完成任務,片面地追求高分,只憑自己的一廂情願給孩子制定好各種計劃,會破壞孩子的自驅力。

孩子從按照自己的興趣、求知慾去主動學習,變成了為家長學習、為達到父母的期望去考高分,被動地應付,長此以往,必然容易對學習厭倦、抗拒,產生無意義感。

家長的過度養育,讓孩子原本在其成長中的主體地位被模糊,意願得不到尊重,沒有選擇和決定權,將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心,自我價值感低下,早早地失去了成長的活力。

二、多關注孩子內層能力的培養

在孩子的教育上,許多父母充滿了著急和焦慮,催著趕著孩子努力考高分、考名校;學鋼琴學畫畫,要多才多藝,考級拿獎。

喜歡和別人家父母互相攀比,比誰投入得多,學得多;拿孩子的成績攀比,比過了沾沾自喜,比不過了又開始憂慮、操心,再去給孩子施加壓力。

這樣一種「教育競賽」,讓父母容易失去分寸,過度養育孩子,導致父母和孩子都身心俱疲,卻又無法停下來。

其實,教育沒有這麼累。孩子的分數,即便是高考分數,也無法決定他的未來。

前段時間,華為「天才少年」項目人選確定,引發廣泛討論,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張霽拿到最高一檔的年薪,201萬,目前能拿到這檔年薪的全球僅4人。

了解張霽的成長經歷會發現,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,永遠不是短期內的成績表現。

張霽第一年高考成績不理想,復讀了一年。第二年雖然很努力,也只勉強上了一個普通的三本——武昌理工學院。

之所以能達到現在的成就,全靠一路以來不懈的努力、強烈的求知慾與進取心,以及對目標的堅持追求,才能厚積薄發。

而這些,與從小父母給他培養起來的能力和品質是分不開的。

張霽的父母都是老師,常會教導兒子一些原則性的道理,比如「該玩的時候開心玩,該學的時候認真學。」

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培養孩子的品質,比如獨立思考能力。

遇到問題,父母會一起冷靜分析這個選擇好在哪裡,不利的影響在哪裡,然後再由張霽去做選擇。

除此之外,從小到大,幾乎所有的決定,父母都會放手讓張霽自己做主。即使兒子碰壁,父母也坦然接受,絕不輕易幫忙。

教育孩子,家長的目光應該放長遠些,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前100米、500米的暫時領先或落後不能代表什麼,重要看孩子有沒有堅持跑下去的耐力和恆心。

心理健康、自尊自信的建立、人格發展、思維能力、抗挫折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;興趣,好奇心,求知慾,這些內層能力,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「軟實力」。

不要過多糾結於孩子的分數、榮譽,多關注孩子自身的成長,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。

在教育過程中,更多地幫助孩子端正態度,培養品質,如做事專注、認真、耐心,有韌性,不怕輸,肯堅持。

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,家長要注意不要插手太多,孩子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做,該承擔的責任自己承擔,多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,不苛責孩子,多讓他探索、試錯。

在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,再去引導他,給他無條件的愛和支持。

正如《自驅型成長》一書中的兩段話:

「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,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,就應該成為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的『諮詢顧問』,而不是孩子的『老闆或是經理人』。」

「這份『自己說了算』的感受,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,才是主動進步的源泉,才是跌倒了能爬起來的動力。因為『你想要』,而不是被迫地成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人。」

家長明白這些道理,不要過度焦慮、著急,避免掉入「過度養育」的陷阱,才能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