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林恩強一聲吼,東南亞油價跟著抖三抖」。 上個世紀末,林恩強在整個亞洲石油界的聲譽無人不曉;在中國大陸,他的「福建油幫」一度攻克3000億民營石油行業的半壁江山。 如今年近八旬的他,本該安度晚年之時,卻深陷債務沼澤和造假風雲,一生的心血也不得不申請破產。 而林恩強的高光與隕落,都與石油密不可分。

林恩強18歲時就移居新加坡,從「油耗子」到擁有專業販賣團隊,再到後來一舉創辦興隆,雖依靠「圈地賣油」已有不菲的收入,但他卻沒有就此止步。上世紀80年代,他進入原油提煉領域,僅僅幾年興隆就成為新加坡第二大本土企業; 90年代,他一次性收購5艘超級油輪,並訂製19艘特殊油輪,打造了新加坡最大私營船企——新加坡海洋油輪有限公司; 1998年,他又一口氣購入46萬噸柴油,震驚了全世界,興隆集團也當即成為名副其實的「石油霸主」。 從此,憑藉在行業內的呼風喚雨,人們都敬稱他為「OK林」,「在新加坡買賣燃料油,如果林恩強不點頭示意『OK』,有再多的錢都沒用。」

儘管已經移居新加坡,祖籍福建的林恩強卻對同鄉有著深厚的情義。在福建民營石油幫中,林恩強是公認的「石油教父」,他一手教出海澳石油創始人鄭金泉、泰山石化董事長蔡天真等,在90年代,「福建石油幫」一度成為國內第一民營石油勢力。 但林恩強不僅注重「傳幫帶」,還敲中國其他省份的竹槓,以興隆當時的影響力,足以低價買入幾個月內市場上全部燃油,然後再以高價賣出。 中國燃油進口定價為裝船前後分別計算,與林恩強交易的中國油輪,在新加坡裝船前油價迅速上漲,裝船後卻立刻下跌。 此外,在原油緊缺時,囤積大量石油的林恩強只給福建人供貨,其他省份的商人卻很難拿到貨,或只能高價入手,這讓不少油商叫苦連天。

但這位「福建油幫教父」,在中國的事業卻並非一直得心應手。 1995年,林恩強在福州興建了一座可以停靠3萬噸級油輪的碼頭,儲油庫總儲量為8.5萬立方米,可在建設過程中遭遇了「滑鐵盧」,「1000多萬美元的投資幾乎全部打了水漂」。但這次失敗,僅是厄運的開端。 據相關報道,截止2019年10月,興隆凈利潤高達7820萬美元,但「這幾年興隆卻一直沒有盈利」。 2020年初,為了在全球燃油限硫令新規實施後還能大賺,他再次大量囤油,卻不料疫情導致燃油需求下降,此前的囤貨不僅滯銷,價格也暴跌,從而引發一系列債務問題,直至興隆破產。

如今興隆集團的總負債已經達到了40.5億美元,總資產卻僅為7.14億美元,這場風波還在繼續,如果在「OK林」時代,也許他還能東山再起,但林恩強已是一名78歲的老人。 更有些諷刺的是,一面是銀行追債,另一面2020年《胡潤全球富豪榜》卻將他列入榜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