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幾天,有個朋友向我尋求幫助:
她從事網際網路行業,雖然要加班熬夜受苦受累,但也收穫許多。可父母總苦口婆心勸她考公務員考事業編。
「我不想按照父母的期待去生活,但我很愛他們,不想他們痛苦,該怎麼辦?」
面對這個衝突,我堅定地支持她做自己。
這樣做,除了有助於她獨立,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:
如果真的愛父母,請不要剝奪他們痛苦的權利。

1.愛父母,不僅是讓他們開心
說到 「愛父母」,或許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:讓父母開心。
這真的是愛嗎?
我先把問題換一下: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開心嗎?
有沒有發現,答案不一定了?
大多數父母都知道,愛孩子並不是一昧地討好孩子、讓 ta 快樂、幫 ta 解決一切困難。
而是也要教會 ta 該如何生活,讓 ta 能夠成長,自己面對生活的酸甜苦辣。
愛一個人,不是一味對 ta 好,而是關心 ta 的成長。
這不僅對孩子成立,對伴侶和父母也是一樣。
而成長的重要一步,是懂得接納痛苦。
每個人都必然會經歷痛苦。
在心理諮詢中,如果諮詢師看到當事人處於痛苦之中,一般不會馬上想方法讓 ta 好起來。

因為痛苦能讓我們自我探索,激發我們更多潛力。
痛苦是一種權利,是成長的機會。
但往往我們本能認為,「成長」 是孩子、年輕人的事情,卻忽視了父母也需要在自己的人生裡不斷成長。
30 歲有了孩子,他們是第一次當父母;
50 歲孩子成家,他們第一次面對親子分離;
60 歲有了孫子,他們是第一次當爺爺奶奶.....
而當我們對待父母一直習慣 「報喜不報憂」,本能的想讓父母開心多一些,痛苦少一些。
那就會導致,父母接觸不到不愉快的現實資訊,成長停滯不前。
報喜不報憂的背後,其實也隱藏著一個信念:
我的父母是脆弱的,他們無法去面對那些不好的現實,也沒有成長的能力。
孩子越是堅信這一點,便越會 「寵溺」 父母。
人們常說,過度溺愛孩子會讓孩子無法長大。
而我想說,孩子成年後如果過度溺愛父母,也會讓父母的內心退行回孩子,無法成長起來去面對現實。
甚至最後,當我們無力再 「包容」 父母,當我們壓抑到極點而不得不爆發時,將給父母造成更大的傷害。

2.允許父母痛苦
其實就是在幫助他們成長
允許父母痛苦,便是給彼此成長的重要契機。
這意味著我們要讓父母有機會在痛苦和失望的情緒中,做一些停留和思考。
而不是第一反應去安撫他們、去遷就那些不合理的要求。
曾聽過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小故事。
一個孩子在成年後決定外出闖蕩,臨行之際,母親站在門邊說:兒子,媽媽的心好痛,你不要走好不好?
孩子的回答是:媽媽,我決定要走了,你還有什麼話想和我說嗎?
母親一再挽留,坦言孩子離開後自己會如何崩潰,痛不欲生。
但孩子耐心聽完後,便和媽媽告別,踏上旅途。
看起來有點 「絕情」,但這卻是一個不錯的做法。
這個孩子並沒有因為媽媽的痛苦而改變,放棄自己本該去闖蕩的人生。
但同時他也給父母傳遞了他的愛和善意:
他允許母親感受痛苦,聽她訴說痛苦。
這正是這位媽媽學會面對現實的關鍵過程。
同時在這個過程中,媽媽也能感受到:
孩子做自己,並不代表他不愛媽媽。
就如同平時大人看到小朋友走路摔倒了。
如果過度關心和主動去扶孩子起來,那麼孩子就越難學會自己走路。
孩子需要體會摔倒時的疼痛,同時思考下一次怎麼走才能更穩。
允許父母痛苦,其實也是在告訴父母:
1、你是有能力承受痛苦的;
2、這件事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;
3、我愛你,和我一定要聽從你,是兩件事;
一個人成長的關鍵點,是在痛苦崩潰過後,能發現:
生活還在繼續,自己曾經極度糾結的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,也不再去妄圖去掌控那些無法掌控的事情。
而這些,是為人父母,甚至每個成人都要學會的。
早日學會,才能避免與子女更大的衝突,減少日後更多的痛苦和無力。

3.父母拒絕成長,
兒女會永遠崩潰下去
若父母此時無法成長,將會造成雙方更多的糾纏和讓對方痛苦。
一個人是什麼時候成為父母的?
懷上孩子的那一刻,分娩的那一刻,我們從生理上成為了父母,有了兒女。
但此時,父母並不完全熟練該如何照顧孩子、教育、樹立榜樣。
我之前遇到一對總是抱怨孩子的夫妻。
兩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教育兩個兒子,但兩個兒子卻始終和他們的期望相去甚遠。
「我們都教了這麼多,怎麼他們還是做不好?」
我問他們是怎麼教育的,他們說:
平時我們都是千叮萬囑——告訴小兒子學習要努力,不要退步,爭取考更高分;
提醒大兒子要好好工作,不要抱怨,要想辦法賺更多的錢......
我聽下來,這對夫妻的慣性思維都是自己想要什麼,就向孩子要什麼,極少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感受。
這不是教育,而是要求。

兩個兒子時不時會說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,但夫妻倆完全不肯成長,反倒覺得兒子不孝。
而類似拒絕成長的父母,常常會有以下幾個特點:
1、拒絕調整預期,只要你做不到,就是你有問題,從來不會審視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;
2、只願看孩子符合自己期待的一面,只要一不順意,就擺臉色,情感上表現出拒絕的態度;
3、覺得自己不開心都是他人的責任,別人有照顧自己一切的義務,遇到困難拒絕和子女一起合作想辦法。
父母拒絕成長,會導致一個慘烈的關係模式:
父母就像一個大孩子,想要的多,容易鬧脾氣,還聽不得真話;
而兒女無論多優秀多努力,都無法讓父母滿意,並最終在一次次要求下,內心走向崩潰。
如果子女無法儘早意識到這一點,而是一直遷就下去,會讓父母養成一個壞習慣——情緒綁架。
他們發現,只要大哭大鬧,或者講一些貶低自己的話,兒女就會聽話照辦。
最終,失控的父母和崩潰的孩子,互相讓對方痛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