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為人父母,總是希望自家娃能聰明那麼一點點。
但是對於智商,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。
那就是,覺得智商沒有提高的可能,只能遺傳父母的。
事實上,據科學家評估,遺傳對智力的影響約占50%—60%。
剩下的,就是受到環境、營養、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響。
比如理解能力、認知能力、邏輯思維力、記憶力、思考力等等,這些也屬於智商的範疇,都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提升的。
哈佛大學的兒童行為科學團隊曾有個重大發現:
孩子的大腦發育,是有黃金期的。
10歲前有三次變聰明的機會,分別是0~3歲、3~6歲、7~10歲。
想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高峰期,就要把握這三次機會。
第一次機會,3歲前
我們可以把孩子大腦的發育過程,想像成蓋摩天大樓。
蓋樓中間有三個很關鍵的時刻。
第一個階段:0~3歲,相當於給大樓「打地基」。
3歲前,大腦開啟「狂飆模式」,因為它要完成80%的發育。
我們大腦中,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織,叫「神經元」。
可以說,我們每天想事情、做決定、思考問題、解題等等,都是神經元負責的。
此時,這些神經元之間會瘋狂建立突觸連接,每秒達到100萬次以上。

也就是說,這個階段是孩子感覺能力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。
有些家長就很著急,趕緊拿出各種字卡,教孩子識音認字吧!
不不不!
麻省理工的研究說了,讓孩子變聰明的秘訣,可不是死讀書,而是會聊天。
我之前寫過和孩子進行一種「睡前廢話」的交流方式,從自我認知、想像力、數感到防範知識、家庭關係等都有涉及。
每晚和娃聊一個話題,答案不拘一格,最重要的是學會傾聽與引導。
經過半年的實踐,你會發現,孩子產生了巨大變化。
當然,父母還可以陪孩子玩兒各種觸覺遊戲,比如積木、橡皮泥等等。
豐富且持續的感官刺激,可以讓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更多且更強大。
所以,3歲前,好好帶孩子認識、探索這個世界就行了。
他在這階段所觸發的感覺和體驗,會讓他將來受益一生。

第二次機會,7歲
3~7歲的階段,我覺得相當於給大樓「起主體框架」。
這個階段里有一個詞,很有意思,叫「7歲之變」。
有經驗的家長,可能會明顯地感覺到:
6、7歲以後的孩子,跟6、7歲之前的孩子,變化特別大,甚至像「換了個人」……
這是因為大腦的「突觸修剪」非常活躍,比起3歲前的「瘋狂」,現階段就要剪掉一些沒用的連接。
保證大樓是在正兒八經的往上壘——

所以,這個階段是孩子探索和學習的關鍵時期。
比如,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大量玩遊戲、畫畫、聽故事和講故事,要堅決激勵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
我一直堅決反對過度雞娃的原因就是,大量的超前學習,會消耗掉孩子主動學習的樂趣。
好奇心是最核心的競爭力,沒有之一。
第三次機會,10歲
10歲左右,將迎來孩子大腦的第二個「迅猛發展期」!
這個階段也有一個很有趣的詞:「危險的10歲」。
這個年齡的孩子大概處於四年級,此時他們的思維、智力會飛速發展,正處於整個小學的重要轉折期。
在這個階段,孩子的心理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。
• 他懷疑大人說的話,總覺得你說的不對。
• 他抗拒你的命令,總覺得你不懂,就會瞎指揮。
• 他還脾氣大,哪句話惹到他了,他就炸毛,懟你、跟你鬧。
是的,他們雖然大腦開始成熟,但是「前額皮質」發育還不完善。
這導致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脾氣,甚至產生厭學情緒。
怎麼幫孩子度過這個學習習慣和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呢?
我認為有兩點非常重要。
第一,多給孩子空間,能力是需要訓練的
10歲是一個分水嶺,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強烈地萌芽,需要尊重,需要父母把他們當作大孩子。
比如:我們不能再強制規定孩子看什麼書,隨意進孩子房間翻他的東西,看他的日記等等。
這個階段要學會適當放手,否則會陷入越控制,孩子越和父母「對著干」的怪圈。

第二,幫孩子找到目標,熱愛是被激發出來的
四年級,其實是孩子厭學情緒的高發期。
這是因為,之前孩子們大多是在老師和父母的安排下:你要好好學習。
而且一二三年級的知識比較簡單,很容易學會。
但四年級不僅難度提高,學習壓力變大,更重要的是孩子會產生自我懷疑:
「我為什麼要學習?」
面對孩子學習熱情的退卻和成績的下滑,家長不要一味的指責,而是要做到以下兩點:
1、幫孩子樹立目標:你未來要做什麼,要朝什麼方向前進;
2、要多鼓勵孩子:你現在的努力是為了這個目標,你不用為了父母老師學習,你要為了你自己去學習。
所以,養育10歲左右的孩子,我們要做的,就是多引導、少說教。
有這樣一段話,我非常贊同:
「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是教孩子知識,更是在他們的大腦發育關鍵期提供支持和激勵。
」
父母想要幫助孩子改善和提升智力水平,需要了解每個階段的重要性。
孩子的大腦,有3次「變聰明」的機會,你家娃正處於哪個階段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