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庭系統是大腦的「門檻」,它有促進身體協調、眼球協調、姿勢控制 、空間知覺、語言發展、情緒穩定、身體平衡等功能。
個體前庭系統的發展對個體學習能力的形成與獲得極為相關。
生活中孩子很多看起來「氣人」的表現,都跟前庭失調有關。
比如身體力量不足、整天懶洋洋;上課不專心,愛做小動作;語言表達能力差、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等。
下面這幾個前庭失調的表現,大家一定要注意辨別。

01
前庭失調的表現
❶ 學習困難,容易馬虎小錯誤多,討厭寫字,不喜歡閱讀和背誦。
上課時分心,愛做小動作,缺乏自制力,做作業東張西望,磨磨蹭蹭,心不在焉,常寫錯字,反字;常把閱讀顛倒,做事丟三落四;
❷ 有些兒童可能有語言發展緩慢,說話晚,語言表達困難或不清楚等表現,或說不了長句子、語言邏輯混亂等。
❸ 姿勢控制能力不足,身體特別軟,站無站相,坐無坐相,身體鬆鬆垮垮的感覺。
❹ 平衡能力不好,經常容易摔跤,不敢騎平衡車、走獨木橋,不喜歡運動類活動。
對高度敏感過度,怕越水溝、不喜歡被高舉、不敢玩鞦韆等。
❺ 無理由的好動。
特別活躍,無法安靜,嚴重時會出現沒有危險意識地瘋跑。
❻ 不喜歡與人對視。
眼睛有神但恍惚,眼睛總是左瞧瞧右看看,與人說話交流時也不喜歡對視。
❼ 社交能力弱。
與他人共處能力弱,人際交往和團隊意識不足。
難以與人合作同樂,難以與人分享玩具和食物,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;
❽ 缺乏指令回饋。
聽而不聞聞而不動,好像沒聽到他人說話一樣,只回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。
❾ 邏輯思維不足。
做事虎頭蛇尾,缺乏計劃性,沒有目的。

02
前庭失調的原因
哪些原因會造成孩子前庭失調?
或者說,生活中要注意哪些行為,可以幫助孩子預防感統失調呢?
兒童前庭系統是否能夠得到良好發展,都藏在父母帶養的細節里。
① 孕期活動量不足
兒童的前庭覺是先天在母體內初步形成的,胎兒在五個月大時,就可以在母體中感受到媽媽的身體活動。
在此後的一個月,他的前庭器官——半規管將達到成人的尺寸。
出生後的被抱、被搖晃、自己翻身抬頭、爬行、走動得到進一步加強與鞏固,為個體的視知覺中的空間關係發展奠定基礎。
如果母親懷孕期間,運動不足、保胎、胎兒胎位不正、羊水過多等都會導致胎兒前庭平衡機能發育遲緩。
因此,這個階段孕媽媽適當運動,對於胎兒前庭的發育至關重要。
如果長期久坐不動,活動量匱乏,則容易造成孩子早期前庭刺激不足。

② 兒童早期活動不足
寶寶在出生後,隨著抬頭、翻身和坐姿的運用,到七八個月左右,會逐漸學會爬行。
兒童從仰臥向俯臥過度的過程是兒童練習頸部肌肉的過程,
兒童不斷的抬頭促使頸部肌肉不斷發展,而頸部肌肉的發展又是個體保持頭部平衡的前提,頭部的平衡又是個體前庭平衡覺發展的前提。
寶寶七八個月的爬行是前庭系統刺激最強烈的一次機會。
爬行過程對頸部、肩部、腰部肌肉都是很好的訓練,早期爬行時間較少或者沒有爬行,都會影響前庭系統發育。
實踐證明翻身抬頭越好、爬得越多、越好的孩子,在後天的學業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可能性越小。
但現在,寶寶的爬行時間卻一直被壓縮,讓他白白錯過了一次前庭訓練機會。

③過早過久使用電子產品
只有外界持續和豐富刺激,使孩子的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、嗅覺、前庭覺、本體覺等產生反應後,才可以影響孩子大腦迴路產生自覺注意力,而這種自覺注意力,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。
看電視是單向刺激,大腦無法建立神經迴路,這種刺激長期下去是沒有功能的刺激;
另外,孩子在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時,只是利用視動神經單純地被動接收信息,而沒有使用到更高階的前額葉進行整合。
長此以往,前額葉部的功能就得不到發展並會逐漸衰退,大腦被訓練成了只對電視或遊戲機發生反應的「機械腦」。
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(手機遊戲/電視)越多的小朋友,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(比如多動症)的可能性也越大。

④ 缺乏戶外運動
運動是孩子最好的「營養劑」,前庭系統的發展需要依賴空間位移和足量的戶外運動,2周歲運動元年,兒童逐漸學會蹦跳、攀爬、蹦跑、翻滾等遊戲,這些運動形式都是對前庭系統的激活。
假如帶養人在養育過程中,過度保護限制孩子,不讓跑、不讓跳、不讓外出,時常宅家,很少有到戶外的機會,前庭系統的發展就會非常受限。
庭感覺失調對孩子的注意力、學習能力以及語言、行為等,都會產生一系列影響。
為了避免對孩子未來的生活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,如果發現孩子明顯有這些情況,雖不代表百分之百是前庭感覺失調,但幾率還是比較高的,建議找專業機構進行測評。
當然即使確診是前庭感覺失調,家長們也不必過分焦慮,我們可以通過訓練來改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