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村一位叔叔,是出了名的「老好人」。
在我印象中,他走在外面,對誰都笑呵呵的,從不發脾氣。
而且,他的心腸特別好,誰家有事,他第一個沖在前面。
他給村裡人修房子,一修就是一兩個月。別人都結工錢,他是純義務幫忙。
誰家老人生病了,他天天跑前跑後,不知道的,還以為他是人家的兒子。
我上學那會,有時候天氣不好,走泥路去學校不方便。他知道後,二話不說,騎著摩托車就送我。
我一度以為,當他的家人,應該很幸福。
直到後來,發生的一件事,改變了我的看法。
我有一次去他家玩,正碰上他坐在沙發上,邊看電視邊罵人。
他罵老婆:「衣服都洗不幹凈,你是豬腦子嗎?這村裡還有誰比你更差勁?」
罵完老婆,他又罵女兒:「一天天就知道玩,屋子也不知道掃一下,當心我收拾你!」
看他凶神惡煞的樣子,我嚇壞了,趕忙回了家。
後來我問我媽:「叔叔不是人很好嗎?怎麼對嬸嬸那麼凶?」
我媽嘆了口氣,說:「人都是這樣的,在外和和氣氣,在家亂發脾氣。」
其實生活中,這樣的人,還真不少。
為什麼有的人,對家人暴躁、卻對外人和氣?這是什麼心理?
真相很扎心。

一:家裡可以施展「權利」
我們常說「家是避風港」,但對於一些人來說,家不是港灣,而是他們享受「控制感」的地方。
因為在外面,他們太無力了。
他們可能沒有能力應付領導、勝任工作、應對同事,這種無力感,會讓他們很有壓力。
而回到家,尤其在面對比自己更弱勢的家庭成員時,他們終於可以放鬆下來,把壓抑了一整天的怒氣、焦慮、壓力,全部傾瀉出來。
這其實,是一種「權力的錯位釋放」。
就是說,當一個人在外受到壓抑、無法表達權威感時,就容易在家庭中「控制弱者」,來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。
這種控制,經常表現為命令、否定、批評、甚至暴力。
而被控制的對象,通常是配偶、孩子,或者老去的父母。
所以你會看到,一個男人,在公司是個沉默寡言的人,回家卻對老婆大聲斥責,打罵孩子。
或者一個女人,在外面溫婉體貼,回到家,卻常常拿孩子出氣、數落老公沒本事。
這就是一個人在「權力失衡」時,為了自我修復,做出的本能「調節」。

二:情緒的轉移
很多人說,為什麼他(她)回家就不能控制情緒?明明對外人很克制啊?
其實,他們並不是控制不了情緒,而是「選擇性地控制」。
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概念,叫「情緒的置換」。
我們聽過一個經典的故事,叫「踢貓效應」。
丈夫在公司受了氣,他回到家,把妻子罵了一頓。受了氣的妻子,又把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罵了一通。
孩子回到房間,看到在角落裡睡覺的貓,氣得一腳就踢了過去。
這,就是情緒的「置換」,也就是轉移——你把情緒從「不敢發的對象」,轉移到了「可以發的對象」身上。
很多人,內心其實是自卑、怯懦的,面對公司領導、同事、陌生人,他有脾氣不敢發。
於是,回到家,就把這沒發泄的情緒,轉移到了家人身上。
他對妻子發脾氣,並不是真的因為妻子說錯話;妻子對孩子發脾氣,也不是因為孩子跳了幾下。
他們發脾氣,只是需要一個發泄口,補償內心的挫敗感而已。
這種現象的可怕之處在於,它往往是無意識的。
所以我們常常聽見有人說:
「我不是故意沖你發火的。」
「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突然就爆了。」
「我其實不是討厭你,我只是太累了。」
這就是真相:
我們在最親密的關係里,不自覺地暴露出最真實、最脆弱的那一面。
只是,我們表現的方式錯了——我們選擇攻擊,而不是求助。

三:「道德補償」
有這樣一種人:
他在外,對誰都特別客氣,笑臉迎人,跟同事說話聲音都輕輕的。
可一回到家,他完全就是另外一個樣子:動不動就發脾氣,大聲吼人,一不如意就甩臉子。
你可能會覺得奇怪,他在外那麼有耐心,為什麼在家卻像變了一個人?
心理學上有一個機制,叫做:「道德補償」。
就是人在做了自己都覺得「不太好」的事後,會想辦法彌補。
比如一個人剛剛對家人大吼大叫,自己心裡其實是知道不對的,但他不一定敢直接回去道歉。
那怎麼辦?
他就開始在別的地方「補償」——對朋友特別溫柔,對同事特別體貼,對陌生人耐心又熱情。
仿佛在說:「你看,我其實是個好人。」
只不過——他補償的對象,搞錯了。
該道歉的,是家人;該修補的,也是親密關係。
但他卻把溫柔和善意,都用在了外人身上。

四;創傷的「循環」
我之前提到過一個詞「代際傳遞」。
就是某些東西,它會像傳家寶一樣,一代一代傳下來,。
但這些東西,它不一定是「寶」,而可能是「創傷」。
比如一個孩子,他父母對他特別暴躁,只要一不如意,父母就吼他、打他、罵他。
那他在成長過程中,從沒學會如何用正確、友善的方式,去溝通和處理問題。
等他當了父母,他不自覺就用記憶中熟悉的那一套,去養育他的孩子。
而他的孩子,也同樣沒有學會如何好好溝通,於是,就這樣,一代一代暴躁下去。
這就是一個經典的「創傷循環」。
於是,很多人,一邊忍受著「自己曾被傷害」,一邊又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「傷人的那一方」。
他們並不是不想做一個好爸爸、好媽媽、好伴侶,只是,沒有人培養過他愛人的能力、控制情緒的能力、好好溝通的能力。

五:破局,從「意識到」開始
很多人說:「我也不想這樣啊,可我控制不住怎麼辦?」
我們需要知道,它不是「脾氣不好」這麼簡單,它背後,有太多複雜的心理因素。
但只要我們意識到:
我們不是不能控制脾氣,而是在「選擇性控制」;
家人是安全的,但不代表可以隨意攻擊;
我們可以打破代際創傷。
那我們,就能一點點修復這種模式:
在外有情緒,不急著咽下,學著說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;
在家也練習尊重。再累,也別隨意發脾氣;
給自己一點反思空間,每次情緒爆炸後,問問:我是真的在生他的氣,還是在發白天沒發出去的火?
只要我們願意改變,哪怕只是一點點,我們也能打破這個惡性循環。
我們可以試著對自己說:
「從現在開始,我想試著不再這樣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