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十歲之後,如果你沒有外債,孩子也結婚了,就不要到處去打工
這幾年,「銀髮打工」悄然興起,有人是剛需,有人是為了奉獻自己,還有人在打發無聊。
當然,有一部分老人,因為兒女沒有結婚,總想湊一筆錢,作為彩禮,或者幫助買婚房;因為自己有房貸,或者其他負債,不得不去增加收入。
其實,過了六十歲之後,打工不適合所有人,也不能是誰的剛需。
在此建議,如果你沒有外債,孩子也結婚了,就不要到處去打工。

01
別等身體垮了,才知道健康本是一筆財富。
長期外出打工,風裡來雨里去,讓很多人在五十多歲的時候,就力不從心了。
作為普通人,到了六十歲,再延續中年的生活狀況,從事一些挑土、流水線之類的工作,是不太適合的。
尤其是要熬夜、不規律作息的工作,讓人更加疲憊。
因為打工,導致身體垮了,後續的麻煩就來了。
要記住一點:一人生病,拖垮全家。
家裡有一個臥病在床的老人,兒孫就不得不請假照顧,或者辭掉工作。
最可怕的是,打工那點收入,還不夠住院一段時間。把辛苦錢,變成了藥費,這還有價值嗎?
作為一個老人,健康是最大的財富,是全家的「寶」。守護健康,拒絕消耗身體的工作,這本來就是在賺錢,並且大家都不累,不折騰。
02
別等老伴不行了,才後悔沒有好好陪伴。
在齊魯一點平台上,寫了一個叫李艷平的人,她在某老年公寓做護理工作。
進入養老行業,有二十多年了。
算起來,她只有三個年,是在家裡過的。其他的年,都在公寓里,陪著老人們。
說起這三次到家裡過年,一次是自己受傷,一次是兒子結婚,一次是老伴過世。
兒女也因此抱怨過,認為「要是母親不那麼忙,父親就能得到照顧,不會那麼早就走」。
談起老伴,她也很是愧疚,就是老伴生病兩年,也沒有好好照顧,只是周末到家,匆匆忙忙地做頓飯。
從工作上來說,她確實是值得點贊的,是榜樣。但是從家庭角度看,就顯得不稱職,不太明智。
少年夫妻老來伴。我們在中年的時候,也許是聚少離多,也許是各自忙碌,好好說話都不能,看風景就更不能了。
到了晚年,應該夫妻一起過小日子,感悟一屋兩人,三餐四季的福氣。
尤其是在老伴身體不太好的情況下,老夫妻互相照顧,總能夠迅速好起來。也可以不麻煩兒女。
要知道,一個家庭里,老人去打工,再努力,收入也不如兒女去打工。不要把兒女困在陪護里,把老人送到工作場,這有點本末倒置。

03
別等兒女爭財產了,才發現賺錢也有錯。
這年頭,有錢就是底氣。
老人認為,自己一直幹下去,存款會有很多。等自己干不動了,也沒有一點憂愁。
還有一些老人,六七十歲了,也買房子,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。
買車、買金項鍊等,也是老人喜歡的事情。
家裡的物資多了,存款多了,對於老人來說,不一定是好事。
有一個分馬定律:一個老人,臨終前,告訴三個兒子,自己有十七匹馬。
老大平時出力最多,應該得到一半,老二可以得到三分之一,老三隻能有九分之一。
按照老人的叮囑,兒子們犯愁了,不知道如何分配。
我們假設一下,如果兒子們爭鬥起來,這分配是肯定要失敗的。
特別是老三,憑什麼就只有九分之一?擺明了欺負人啊。
回到現實,很多家庭就因為遺產,爭鬥到面紅耳赤,甚至翻臉,結仇。
可怕的是,一對老夫妻,其中一個人過世,另一個人還在,子女就開始爭奪遺產。把活著的老人,氣得七竅生煙。
不是什麼東西,都可以公正分配的。並且貴重的東西越多,越是不公正。反而是沒有什麼遺產的家庭,大家也就那樣吧,少了爭執。
04
別等六十歲了,才想起要準備退休金。
其實,除了沒有退休金,也沒有存款的老人,打工是剛需,退休的人打工,就是鬧著玩,消磨時間。
同樣在一個地方打工,退休的人和無法退休的人,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。
很多六十多歲的老人,聽說自己要失業了,就一籌莫展。
稍微有遠見的人,都會在中年的時候,想盡辦法退休。這年頭,大環境好了,各種好的政策都有,只要你願意,人人都可以退休。
吃不窮,穿不窮,算計不到一生窮。中年的時候,緊一緊,這養老保險也是可以湊齊的。
從家庭的角度看,一個有退休金的老人,晚年更容易被孝順。畢竟他到任何一個兒女家住,都不要兒女給贍養費,甚至可以包攬兒女家的生活費。
因為有了退休金,收入源源不斷,自然就不會心裡發慌,打工不打工,無所謂。

05
不同的年紀,就應該做不同的事情。
對於六十歲的人,應該是做爺爺奶奶,帶娃,遛狗,守護老家等。
最好是,夫妻兩人都退休,然後去看看風景,享受一段浪漫的時光。
非得去打工,那也是帶著樂趣的,不是非得如此的。
總要想一想,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不要忙活一輩子,一天輕鬆的日子都沒有。
人就是這個世界的過客,沒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緊了。
越往後,越輕鬆,人生才有盼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