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大後才發現,爸爸的兄弟和媽媽的兄弟,是不一樣的
小時候以為,祖輩常常教導,手心手背都是肉,一樣。
去爸爸媽媽的兄弟家做客,都是客客氣氣的,吃飯喝酒,對孩子們噓寒問暖,臨別時也有紅包。
長輩們也說:「以後有什麼困難,來找我就是。」
直到我自己長大了,再去品味親情,就發現,爸爸的兄弟和媽媽的兄弟,是不一樣的。

01
我的爸爸有兄弟三人。
叔叔是一個腿有殘疾的人,一輩子都沒有結婚,靠剪頭賺生活費,長期走村串戶。因此我和他的相處,也少一些。
因為地方搬遷的緣故,叔叔家到了隔壁鄉,和我家的聯繫就更少了。
伯伯就住在我家隔壁,兩家的地,也是連在一起的。
老家都是梯田,下丘田灌水,要走上丘田經過。伯伯家的地,大部分在我家地的高處。也就意味著,我家的地,有沒有水,要看伯伯的態度了。
到了乾旱的季節,爸爸就急得不得了,畢竟一畝三分地影響到一家人的吃喝大事。
爸爸找到伯伯,要分一些水。伯伯不同意。爸爸就急了,兄弟也爭吵起來。
除了種地這件事,爸爸和伯伯常常吵架,還有門口的雞鴨,一旦把糞便排到了對方家門口,也會吵架。
在我的印象中,爸爸和伯伯是水火不容的。
直到有一天,村裡的無賴,來我家鬧事。他家的牛,吃了我家的秧苗,也不肯賠錢,反而說我家的地,沒有修建圍擋。
吵鬧的聲音很大,驚動了伯伯。
忽然,伯伯抄起一把鋤頭,衝過來。無賴被嚇走了。
原來,爸爸的兄弟,平時因為一塊地,一隻雞,或者祖輩的一些財產分配,吵吵鬧鬧,感情特別糟糕。但是在遇到「外敵」的時候,又會擰成一股繩——血脈,到底是割捨不掉,到底勝過外人。
再後來,我發現,伯伯也會幫助我家蓋房子,也不要工錢。爸爸也會把耕牛借給伯伯用幾天,也不會收錢。
外人面前,爸爸一定會袒護伯伯,伯伯一定會當好大哥的角色。
從傳統來說,爸爸的兄弟,都是一個地方的人,自有一致對外,才能夠體現家族的厲害,才不被人欺負,至於大家庭內部,吵吵鬧鬧,也不會傷筋動骨。
也看過反目成仇的兄弟,那多半是因為家庭利益分配不公。但又能怎麼樣呢,到了一定的年紀,還是會和解。
特別是大家經濟條件好了,人也上了年紀。一起喝杯酒,什麼爛事,說開了,也就那樣。

02
媽媽家在隔壁鄉,也是農村,家有七兄妹,五男兩女。
二舅舅過世早,三十多就沒了。我是從來沒有見過的。
逢年過節,我都去外婆家,舅舅們摸摸我的頭,說:「多讀書,學費不夠就找我。」
我家窮,確實三姐弟讀書有困難。到了初中時,家裡是捉襟見肘。
我初中畢業,考上了中專。當時,中專也是可以分工的。
媽媽就找到小舅舅。當時小舅舅家有客輪,每天的收入也不錯。
小舅舅說:「都交不起學費了,還讀什麼書,去東莞打工呀。」
聽了舅舅的話,媽媽的眼淚都掉下來了。
對我好一點的人,是三舅舅。他會偷偷摸摸給我幾塊錢。三舅舅在鄉里的農技站上班,經濟也寬裕一些。
不過,三舅舅是入贅到三舅媽家,但凡有大事,都做不了主。因此三舅舅也只能偷偷摸摸給小錢,借大錢給我家,是不可能的。
四舅舅家條件也好,家有客輪、果園等,但是四舅舅表現特別冷漠。媽媽開口借錢,四舅舅沒有回應,沉默也是一種答案吧。
當然,也不能說所有的舅舅都不好,如果媽媽被爸爸欺負了,也會站出來,訓斥我爸爸。
大舅舅有一回,走了幾個小時的路,從隔壁鄉到我家,就為了訓斥我爸爸。大舅舅聽人說,媽媽被趕到牛棚住了一晚,太氣人了。
到外婆過世的時候,我對媽媽的兄弟,算是徹底看清楚了。
第一,在傳統觀念里,媽媽是外嫁女,能夠得到兄弟的保護。但是娘家的錢財,和外嫁女也沒關係。
第二,相對爸爸的兄弟,媽媽的兄弟更喜歡嫌貧愛富。畢竟,兄弟,和兄妹不同。兄弟是一根繩上的人,是組家族的人;姐姐妹妹外嫁,不是家族裡的人,多少有一些外人的意思。
整體來說,媽媽在兄弟眼裡,是一個外人。舅舅們可以撐腰,但不會過於親密,達不到互通有無的地步。萬一娘家有很多財產,媽媽還會被提防,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吧。
在外公外婆過世之後,舅舅和我家的關係,就慢慢淡泊。

03
有人做出這樣的總結:「叔叔伯伯是親人,舅舅是親戚;親人連著根,親戚連著線;根長長久久的,線隨時可斷。」
也有人說:「外孫、外甥,這樣的稱呼,說明了一切。」是的,一個「外」字,把人情分得清清楚楚。
如果往後看,侄兒和外甥的區別很大。也體現了爸爸的兄弟,和媽媽的兄弟,延續的關係不一樣。
當然,我們區別對待爸媽雙方的兄弟,不是為了拉仇恨,而是保持社交清醒。
當然,凡事都有例外,不是所有家庭的親戚關係,都對標對表。也有一些舅舅,比叔叔更好,甚至托舉了外甥的成長。也有一些叔叔,算計大家的利益,比外人更狠,導致老死不相往來。
成年之後,還是靠自己吧,靠人多了,自己會心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