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孩子很聰明,但就是不愛學?根源可能在這裡

2025-10-03     玉兒     反饋

"我家孩子挺聰明的,但就是懶。必須死死盯著,才願意學習。不盯著就不做作業,經常耗到晚上十一二點。 盯得緊成績就往上走,一放鬆成績就下降。他班主任都說孩子很聰明就是心思不在學習上。」

很多「過來人」都表示,孩子腦子好使,就壞在了不愛學。一年級新生家長,千萬要避開這個雷區。

你有沒有想過,除個別天才兒童之外,其實大部分孩子的智力都沒有明顯差距。

那些「聰明」卻又「不愛學」的孩子,他們的問題根源可能是一個名為「感統失調」的問題。

接下來,我們從普通孩子&感統失調孩子,在學習上最明顯的7大表現差異,進行逐個解析?

新生家長可以對照自家孩子的學習表現,看孩子是否有疑似感統失調的表現。

01

●感統失調:好動坐不住、容易分心

●普通孩子:能保持適當的專注和身體穩定。

真相:

影響兒童專注力的因素有很多,比如前庭發育不良,前庭系統如同大腦的「門檻過濾器」,當它無法有效過濾掉環境中不重要的信息,導致大腦被無關信息淹沒,從而分心、好動、坐不住。

同時,觸覺敏感的孩子會過度關注衣服標籤、桌椅的觸感等細微刺激,無法集中精力聽課。

此外,核心肌肉力量不足也會讓孩子難以長時間維持坐姿,需要通過頻繁變換姿勢來緩解疲勞,外在表現就是小動作多。

02

●感統失調:讀書寫字錯行漏字,偏旁顛倒

●普通孩子:手眼協調能力強,視覺追蹤和空間感佳

他們閱讀時能夠順暢地逐行瀏覽,很少跳行或漏字;書寫時字體結構工整,筆畫順序正確,能輕鬆地將看到的文字信息準確地複製下來。

真相:

視覺追蹤能力差,導致眼球無法平滑、準確地跟隨文字移動;

視覺分辨能力弱,難以區分相似的漢字或字母(如「b」和「d」);

視覺空間關係處理不佳,無法準確判斷筆畫、部首的方向和位置,導致字體結構散亂、鏡像書寫或寫字出格。

這些能力是閱讀和書寫的基礎,一旦薄弱,學習就會非常吃力。

03

●感統失調:學不會記不住,常忘作業

●普通孩子:聽覺記憶和信息處理能力強。

他們能夠有效地吸收並記住老師課堂講授的內容和口頭指令(如布置的作業),並有能力將這些信息從學校帶回家,不容易出現「左耳進右耳出」的情況。

真相:

這核心是聽覺處理能力工作記憶的問題。

感統失調的孩子,特別是存在聽覺處理障礙的,可能無法快速準確地處理老師一連串的語音信息。

信息在他們聽起來可能是模糊、失真或片段化的,自然難以理解和記憶。並非故意遺忘。

04

●感統失調:寫字特別慢,要頻繁看書才能寫正確

●普通孩子:他們書寫流暢,不需要耗費過多的精力去回憶每一個字的筆畫。

真相:

書寫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。

它需要手部小肌肉、手眼協調、視覺記憶和本體覺的完美配合。

05

●感統失調:寫作業拖拖拉拉,用時很長

●普通孩子:他們能夠合理地規劃時間,並主動、專注地完成學習任務。

真相:

拖拉背後往往是執行功能障礙畏難情緒

由於上述的注意力、書寫、記憶等各種困難,學習任務對他們而言是一項極其耗費心力的「苦差事」。

大腦會本能地逃避這種高耗能且帶來挫敗感的活動。同時,他們可能缺乏規劃步驟、管理時間的能力,不知從何開始,最終表現為嚴重的拖延。

06

●感統失調:馬虎粗心大意,明明會的題也會出錯

●普通孩子:細節觀察力和自我檢查能力好

真相:

「粗心」往往是視覺和注意力問題的表象。

他們可能因為視覺分辨能力弱,看錯符號、抄錯數字;或因注意力持續時間短、分配不當,在考試後半段出現大量錯誤。

這並非不會,而是大腦在信息處理細節的「高速公路」上出現了卡頓,無法持續保持精確性。

07

●感統失調:不能理解老師講的內容,邏輯思維很差

●普通孩子:信息整合與邏輯推理能力強

真相:

如果孩子的大腦還在疲於處理「坐穩」、「看準」、「聽清」這些基礎感覺信息,就沒有足夠的認知資源去進行複雜的理解、分析和推理。

他們聽到的是碎片化的詞語,而非連貫的語義,自然難以把握知識的邏輯脈絡。

感統失調的本質是大腦無法高效地組織和處理感覺信息,從而導致一系列看似是「態度問題」實則是「能力問題」的學習表現。

理解其背後的專業原因,我們就知道如何幫助那些「聰明」卻又「不愛學」的孩子——給孩子進行感統訓練,把學習能力提升上來。

一年級新生的家長要重視這個問題,3-6歲是感統訓練黃金期,不要讓「聰明」卻又「不愛學」,耽誤孩子。

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學習上出現以上表現,又不確定孩子是不是感統失調,可以先帶孩子來找葉子老師做下感統測評,看看他感統能力如何,通過一次全面的評估找准孩子的強項和弱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