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路出現5個特徵,說明你血管「堵」了

2025-10-20     洪翠蝶     反饋

走路出現5個特徵,說明你血管「堵」了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1/22815986.avif

血管就好比水管,用久了也會生鏽、長水垢。血管一旦堵塞,血流不暢,下游的組織和器官就會缺血、缺氧。

心臟血管堵了會引發心梗,大腦血管堵了會引發腦梗(腦卒中),腿上血管堵了,可導致腳趾潰破發黑、壞死。

《生命時報》(微信搜索「LT0385」即可關注)綜合專家觀點,告訴你如何從「走路」看出血管堵沒堵,並總結幾個「疏通」方法。

如何從走路看出血管堵了

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吳巍巍表示,生活中,通過走路這件「小事」,可早期發現血管堵塞的苗頭,具體應關注以下幾點。

血管就好比水管,用久了也會生鏽、長水垢。血管一旦堵塞,血流不暢,下游的組織和器官就會缺血、缺氧。

心臟血管堵了會引發心梗,大腦血管堵了會引發腦梗(腦卒中),腿上血管堵了,可導致腳趾潰破發黑、壞死。

《生命時報》(微信搜索「LT0385」即可關注)綜合專家觀點,告訴你如何從「走路」看出血管堵沒堵,並總結幾個「疏通」方法。

如何從走路看出血管堵了

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吳巍巍表示,生活中,通過走路這件「小事」,可早期發現血管堵塞的苗頭,具體應關注以下幾點。

!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1/22815987.avif

2/4

肢體麻木、發涼

當動脈血流嚴重減少時,肢體的最遠端(如腳部)就會感覺冰涼。同時,神經組織也會因缺血而功能異常,導致麻木、感覺減退、運動吃力。

行走時胸悶氣短

走路時,心臟需泵出更多血液來滿足肌肉的耗氧、耗能需求。如果冠狀動脈存在嚴重狹窄,心臟就會缺血,引發胸悶、胸痛、氣短。這些症狀暗示存在冠心病、心功能不全等問題。

!間歇性跛行

走一段路後,一側或雙側小腿、大腿或臀部出現酸脹、疼痛、乏力甚至痙攣感,停下休息幾分鐘後得以緩解,再次行走同樣的距離,症狀又會出現。

走路時,肌肉耗氧、耗能增加,若血管狹窄無法輸送足夠的富氧富能血液,致使代謝廢物(如乳酸)堆積,就會引發疼痛;休息後,由於機體耗氧、耗能下降,疼痛便得到緩解。

行走不穩、步履蹣跚

當供應大腦的頸動脈或椎動脈嚴重狹窄,導致大腦暫時性缺血,影響負責運動和平衡的腦區,出現走路歪斜、步態不穩、如喝醉一般,這是腦卒中的重要信號。

步行距離越來越短

如果從前走一公里沒問題,現在走兩三百米就得停下,說明下肢動脈堵塞程度正在加重。該表現是血管狹窄進展的「紅色警報」,一旦出現應儘快就醫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1/22815987.avif

3/4

哪些人的血管更容易堵

隨著年齡增長和一些不良習慣影響,血液中的脂質等會沉積在血管壁上,形成像粥一樣的斑塊,使血管管腔變窄、變硬,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。

如果發現自己摸不到一側脈搏,或發現一側脈搏明顯比另一側弱。這種狀況除了手指摸錯位置、力度不當等操作因素外,還可能提示潛在的血管性疾病,需引起重視。

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王佐岩表示,動脈狹窄可導致一側脈搏摸不到或較弱,尤其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狹窄。當脂質和炎性物質在動脈壁上沉積,血管內腔逐漸縮小時,血液流量下降會導致相應部位的脈搏減弱或消失。

若狹窄發生在上肢主要動脈,如鎖骨下動脈或橈動脈等部位,就可能出現這一側脈搏無法被摸到的情況。

先天性動脈細小或變異、血管炎症、血栓等,也可能不同程度地阻礙血流通過,造成同樣的臨床表現。

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健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,血管易堵人群有以下幾個特點:

近親中出現過心肌梗死、腦卒中等疾病。

血壓較高、血糖較高、經常吸煙,這些因素會使血管內皮受損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1/22815989.avif

4/4

不愛運動、由於職業或疾病常保持一個姿勢,如長途汽車司機、長期臥床的病患等,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。

4個細節幫你「疏通」血管

保護血管主要靠「養」,生活中可以從以下幾件小事做起。

☑ 遵循低鹽、低脂、低糖飲食,多吃蔬果和粗糧,少吃油膩、油炸食品和動物內臟,戒煙限酒。

☑ 堅持進行規律的有氧運動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,每周至少5次、每次30分鐘以上。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,幫助保持血管彈性和通暢。

☑ 嚴格控制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,這「三高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主要推手,有相關慢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,並定期監測相關數值。

☑ 50歲以上、有「三高」、吸煙、有相關家族史人群要定期進行血管篩查,如下肢血管超聲、踝肱指數(ABI)測量等,發現異常及時就診。

李雅惠 • 5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90次觀看
武巧輝 • 1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2K次觀看
武巧輝 • 58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36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4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4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10次觀看
武巧輝 • 17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40次觀看
武巧輝 • 3K次觀看
李雅惠 • 4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2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1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1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50次觀看
武巧輝 • 4K次觀看
李雅惠 • 30次觀看
李雅惠 • 40次觀看
武巧輝 • 580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