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便之後要不要用水洗屁股?長期堅持洗的人,對身體有沒有好處?

2025-11-03     洪翠蝶     反饋

大便之後要不要用水洗屁股?長期堅持洗的人,對身體有沒有好處?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2/22826978.avif

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小區的衛生間,63歲的王大爺像往常一樣,慢悠悠地蹲在馬桶邊,用溫水細心地沖洗自己的臀部。他的老友老李過來串門,正好看見了這幕:「哎老哥,你咋還用水洗啊?多麻煩,紙巾擦擦不就完了嘛!」王大爺笑笑:「你覺得是麻煩,可我三十年習慣了。你還別說,這屁股乾淨,痔瘡啥的還真沒找過我!」

然而,這樣的習慣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。許多人仍然習慣只用紙巾簡單擦拭,甚至還有人覺得「水洗」是小題大做,或者擔心不衛生。到底大便之後要不要用水洗?長期堅持這樣做,對身體真的有實際好處嗎?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日常中常被忽視,卻又關乎健康的「小動作」。

你可能以為「紙擦擦完就行」,但有些細節真被很多人長期忽略。尤其是第三個變化,連不少資深醫生都建議,但大多數人卻並不知道。答案或許會刷新你的常識,讓你對如廁的「結尾動作」大為改觀。

許多人習慣性地選擇紙巾擦拭,圖省事、方便,甚至有不少公共衛生間都未配備水源或相關沖洗設備。但從人體結構的專業角度來看,這種方式真的足夠了嗎?

肛門區皮膚本身存在著豐富的皺襞和細小褶皺,這為殘留物「藏匿」提供了天然條件。哪怕你擦得再用力,也很難把每一個褶皺都清理乾淨。相關醫學數據顯示,僅靠乾擦,有將近37%的殘留糞便、病原菌可能留在肛門褶皺中。更別說遇到腹瀉、粘液便時,紙巾往往「越擦越花」。

有些人選擇用濕紙巾來提升清潔度,雖然比乾擦擴展了清潔面積,但依然容易在肛門隱蔽部位留死角,有時還會因香精等過敏成分引發皮膚不適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2/22826979.avif

2/5

而水洗,則可以通過物理沖刷,將分布在肛門褶皺、皮膚表面的絕大部分殘留物和病原微生物有效帶走,最大限度還原肛周清爽潔凈——這一點,在不少產後、手術康復及特殊肛周疾病患者的護理指導中,是明確倡導的標準操作。

更有意思的是,這看似簡單的「水洗」習慣,因地域與環境的差異,在南方普及度遠高於北方(有城市調查顯示,南方家庭70%配有洗臀設備,北方則不足30%)。印度及東南亞等國家更是將「水洗」作為如廁後清潔的唯一方式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些地區肛門疾病的發生率普遍低於只用紙擦的國家人群。

那麼,長期只用紙巾擦拭,會帶來哪些健康隱患?堅持清水沖洗,又可能帶來哪些正向變化?下一段詳細解答。

不少人認為「多此一舉」,但越來越多的醫學實踐和臨床經驗證明,長期堅持水洗會讓身體在這3個方面出現積極改變,而第3個變化,往往被視為肛腸健康的「隱形守護神」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2/22826980.avif

3/5

水洗可以顯著降低肛門疾病(如痔瘡、肛周炎)的發生風險

有句老話說「十人九痔」,現代城市人痔瘡發病率超過50%。肛門附近皮膚如長期殘留糞便,極易滋生細菌,引發慢性刺激,久而久之「養出」炎症、瘙癢、甚至肛裂、脫垂。日本一項針對1000名中老年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堅持大便後清水洗護的人群患痔瘡率只有12.6%,而單純紙擦的高達30.2%。

同時,水流的溫和刺激本身具有一定的按摩、促血液循環效果,有助於緩解肛周充血、水腫和輕微不適,間接提升直腸下段的抵抗力和修復能力。

水洗可有效阻隔糞口傳播,降低腸道及感染性疾病風險

糞便中殘留的致病細菌、寄生蟲卵等,哪怕用紙擦乾淨手表面,但肛門周圍若清潔不到位,雙手再不規範洗凈,極易通過「接觸-進食」途徑帶入消化道,引發A型肝炎、細菌性痢疾、傷寒等疾病。WHO的相關研究提及,良好如廁後水洗及手衛生習慣,可將家庭腸道感染風險下降45%以上。

關注老幼及體弱者更不可掉以輕心,嬰幼兒和老年人的肛門皮膚較薄,更易受刺激破損;水洗能夠最大限度減少機械性摩擦和病原殘留,對敏感人群尤為友好。

提升排便後的舒適感和社交自信,減少異味和瘙癢困擾

這點雖常被忽視,其實對個人幸福感影響極大。紙擦殘留極易引發肛門瘙癢(學名」肛周瘙癢症」),部分患者甚至因此焦慮、影響日常活動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2/22826981.avif

4/5

此外,辦公室、戶外等場合,由於清潔不徹底,易產生「異味」,造成尷尬,而水洗後,皮膚清爽不粘膩,瘙癢和異味現象明顯減少,不少「皮膚敏感、易發臭」的朋友坦言生活質量有了質的提升。

需要特別提醒的是,遇到腹瀉或不成形且帶有粘液的大便,僅靠紙巾基本無法清除全部殘留,此時水洗就更顯重要。有長期用水洗習慣者自述「哪怕偶爾腸胃不舒服,每次沖洗完都特別安心,屁股不難受,也不怕感染。」

即便水洗看似簡單,其實也講究科學和方法:不注意衛生細節、用力方式、設備選擇反而可能因小失大。

選擇適宜水溫與水流,避免交叉感染,採用36℃左右的溫水最為適合,既不刺激皮膚,也有輕度舒緩作用。若在公共場所或多人共用設備,要避免直接用手沖洗,應使用專用噴頭、獨立水壺或一次性杯具,並於沖洗後徹底洗手,避免「手-肛門-口」的交叉感染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282/22826982.avif

5/5

溫和沖洗,力度適中,避免暴力摩擦,用水由前向後、順著肛門褶皺自然流動為宜。避免用指甲或毛巾等大力擦拭,以免損傷皮膚屏障。清潔後可用柔軟的紙巾或單獨毛巾輕輕吸干水分,防止肛周濕潤、滋生真菌。

養成配套衛生習慣,提升整體健康水平,水洗後務必認真洗手(不少便後手污染事件正因清潔流程不完整),同時結合「排便不過久坐、不用力、不看手機」三原則減少肛門負擔。對於已有痔瘡、肛裂者,水洗為輔助措施,日常還需保持飲食清淡、增加膳食纖維、適量飲水及運動,必要時及時正規就診,科學配合藥物與醫療操作。

需要指出的是,每個人的皮膚耐受度有所不同,如遇水洗後出現肛周紅腫、過敏或不適,應馬上停止,必要時請專科醫生進一步檢查。

醫學界普遍認為,合理的如廁後清潔,既能預防肛腸疾病,也可顯著提升個人健康與生活質量。而選擇「水洗」還是「紙擦」,需結合自身習慣、衛生環境及身體狀況科學決策。正如老王的例子,三十載堅持水洗,痔瘡從未上門,但並不代表適合所以人。若有既往爆皮、肛周疾病或條件受限者,應優先保證個人衛生和皮膚穩定。

無論何種方式,記住「乾淨」「溫和」「衛生」才是關鍵。畢竟,健康其實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慢慢積累的結果。

本文為健康知識科普,結合權威資料和個人觀點撰寫,部分情節為方便表達和閱讀理解進行了適當虛構與潤色,內容僅供參考,不能替代醫生診斷。如感不適,請及時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