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你信不信,漸漸變老的70後、80後,能走動的親戚越來越少了
我的祖父過大壽的時候,家裡擺了三十多桌,來的全是親戚。
祖父有八兄弟,祖母也有六姐弟,往下延續,形成了「子子孫孫,無窮盡也」的格局。
很多晚輩,祖父都不認得,只是聽喊「太爺爺、爺爺」,也一個勁地回答。
祖父年輕的時候,在村口擺渡,也能聽到來來往往的客商,說一些有價值的信息,利用信息也幫助到了很多親戚。
比方說,祖母的侄子,就是祖父介紹,到縣城的木材公司打工,然後成為職工。
還有,祖輩也喜歡互相幫助,誰家蓋房子,割稻子,都要去幹活幾天。
受到交通等方面的影響,祖輩,乃至父輩,婚嫁的對象,都是本地人。大家結婚後,都是縣裡人。
說明一下:祖父是30後,十幾歲就結婚了。
祖父過世之後,親戚相聚,就再也沒有那麼大的場面了。
到了我們這一代,基本是70後、80後,親戚相聚,更是難堪,甚至有冷場的情況出現。

老一輩的人走了,我們和親戚失去了「紐帶」。
祖父在的時候,一大批親戚,不約而同地到祖父家去拜年。
大年初二,這是一個公認的好日子。誰沒有來,都是錯過了親戚聚會的遺憾,顯得沒有孝心。
大家到祖父家,有人做飯,有人聊天,有人搞衛生。孩子們放鞭炮。
祖父母走了,老宅給了父親。這聚會的親戚少了幾個,但還是可以聚一聚。
父親有五兄妹,母親有七兄妹。這親戚的群體,是不會小的。
當父親走了之後,這親戚來得越來越少了。
忽然理解了一句話:「父母在,人生尚有來處;父母去,人生只剩歸途。」
老一輩的人,是維繫一個大家族關係的「紐帶」。一旦他們走了,那紐帶不見了,大家似乎找不到什麼理由,還要聚一聚了。
一個以某長輩為核心的親戚群體,忽視就變得鬆散了。核心人物都沒有了,大家散了吧,沒有人明說,但都這樣做了。
70後、80後,也是四五十歲的人了,不知不覺就送走了一批長輩。這聚會的核心人物,還有誰呢?好像找誰牽頭,都不太合適,權威不夠。

70後、80後的家庭,多半進入「少子化」的狀況。
受到大環境的影響,70後、80後的人,兄弟姐妹數量少了很多。
一般來說,有三兄妹的,算多了。很多家庭,都是兩兄妹。80後的獨生子女,也有很多。
我們這一代人為核心,舉行宴席,能夠湊三四桌,就算多了。要不然,也就是一大桌,十幾人而已。
更何況,到了我們下一代,獨生子女的情況就更多了,能有三個孩子的,都算很熱鬧的家庭了。
事實上,除了過年的聚會,平時的中秋節,端午節等,我們組織的聚會,子女們不一定會到場——他們在外頭讀書,就業,不能因為一次聚會,就請假數日。
平時的聚會,就越發冷清了。
我們這一代人,開始尷尬起來。
1.去長輩家走親,這長輩走了一批了,所剩無幾。
2.同輩的兄弟姐妹,也就那麼幾個。
3.去晚輩家走親,什麼侄兒外甥等,也都忙得很,不一定在本地。
4.也有很多兄弟姐妹,長期漂泊,四海為家,聚不攏。
5.至於表親、堂兄妹,按照傳統,也不是很親了,非大喜事,不會邀約見面,很多人是喊也不來,聯繫方式都找不到。
當然,我們和親戚走動少了,不代表我們的家庭就很冷清了。總有人找到了關係的替代方法,一些有利益交集的人,常常吃吃喝喝;一些朋友,老同學,也會聚會。
生活圈裡的人,開始更替,圈子裡,少了可以走動的親戚。

被親戚背刺過的一批人,「哀莫大於心死」。
親不親一家人,美不美故鄉水。這樣的道理,我們是知道的。
我們剛剛走進社會的時候,第一時間想到的,也是某個親戚可以幫助自己,找工作,找對象,找房子等。
可是經歷了多少親戚的互動,自己難免有心寒的時候。
十幾歲的我,是山里人,到縣城找親戚,希望能介紹工作。親戚答應了,但是幾個月都沒有下文。
我的哥哥,給姨夫家養魚,每天早出晚歸,但給的工錢,發現比其他的工人少很多。
我的姐姐,到親戚的店鋪里打工,頭兩個月,居然沒有工錢,說是「學經驗,培訓」,不要姐姐倒給錢,算是開恩了。
我也向舅舅借過錢,但一個星期之後,舅媽就開始催還錢,我不知所措。
我去東莞打工的時候,某親戚介紹我入廠,親戚卻要了介紹費。
想起一些不愉快的交往,就五味雜陳,想來,還是遠離親戚吧。
到了我們這個年紀,對親戚的不好印象,也是日積月累地變多。終於,我們開始厭惡親戚。過年走親,都是應付一下,礙於某種情面。

有人說:「人生就像一輛公交車,有人上來,也有人下去。能夠陪你到終點的,就沒有幾個。從頭到尾陪伴的,也許一個都沒有。」
從不太習慣親戚不走動,到習慣親戚的淡漠,這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,但我們終究要釋懷。
餘生的路,總是要自己走。我們也反覆告訴子女,一定要靠自己。
唯有自己有用了,那什麼關係,那時候也不太在乎什麼關係。
生命的軌跡還在延伸,但這都應該是自己的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