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學習,可以說是當今社會家長們最為關注的話題。
然而每當提起學習這件事,大多聽到的是家長的嘆息、訴苦、為難,孩子的學習讓他們操碎了心、頭疼不已。
「我家孩子一到學習就開始犯困,多動,喝水上廁所。」
「我都不敢輔導孩子寫作業,怕一個不小心就氣到昏厥。」
「想讓孩子自覺學習太難了,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!」
我們不得不承認,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是愛學習、會學習的,畢竟學習這件事,誠實地說,確實不是一件多麼有趣、快樂的事情。
孩子的學習,不能單純地依賴學校和老師,孩子從學校和老師那裡,主要只是獲取知識。而對孩子學習影響更為深刻的好習慣、正確的心態、濃厚的興趣等,還是得靠家長。
孩子從貪玩偷懶到有上進心自制力,從自由散漫到做事有計劃有條理,從不會學習到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······這些變化需要家長持續不斷、充滿智慧的引導和教育,尤其是在孩子從小開始,一直到初中這個階段。
觀察很多愛學習、會學習的孩子,可以發現家長大都做對了這些事情:

一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「學習觀」
曾看過一個新聞:杭州一個13歲的女孩從小成績優異,日常生活中,她把幾乎全部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。
長期高壓下,女孩對成績特別在意,心理積攢了很多負面情緒。
最終,一次單元測試「只考了全班第五」便成了壓垮她心理的「最後一根稻草」,她覺得那是人生中的「污點」,一下子喪失了鬥志,不願意去上學,一次被媽媽批評後竟拿美工刀傷害自己,並沖媽媽叫嚷「我不想活了!」
經醫生診斷後,女孩被確診為抑鬱症。

當醫生問女孩為何如此看重學習,小姑娘脫口而出:
「我們家親戚的孩子,我爸媽朋友的孩子,全是尖子生,他們一見面就拿我們這些孩子的成績作比較,我怎麼能不學?」
如果一個孩子對成績高度關注,考得好就開心,考得不好馬上灰心喪氣,心態不穩定,成績對情緒的影響很大,這對於他的學習是很不利的。
也能反映出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一個常見錯誤,那就是太把孩子的成績當回事,過分關注成績:
孩子考得好就眉開眼笑,對孩子百般誇獎和寵愛;一旦考得讓自己不滿意就對孩子沒有好臉色,甚至斥責打擊。
其實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考試和成績只是對某一階段學習情況的考查,不應該成為學習的目的,也不能因此證明一個孩子的優劣。
家長需要通過自己的態度和實際行動,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「學習觀」:
不管考得好與壞,重要的是看到成績背後反映出來的問題,解決問題,得到進步,而不是簡單地「唯成績是論」;
即便孩子考得不好,只要其他方面有進步,都值得鼓勵。家長比起成績更在意孩子自身的成長,會極大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,獲得成就感;
其次,告訴孩子對學習樹立「長期主義」的信念,目光放長遠一些,能夠持續地努力、堅持、不斷精進自己,不因某一次成績好壞干擾前進的步伐;
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而不是跟別人攀比,影響自己的行動;
家長還需讓孩子明確學習是他自己的責任,不是為了別人而學,在日常生活中不過多包辦,給孩子一定的自主管理空間,承擔起自己學習中的責任。
二、把學習和生活聯繫起來,關注孩子的好奇心、思考力、創造力
泰國有一則很有名的勵志公益短片《豆芽引發的夢想》,曾鼓舞了很多人。
小女孩跟媽媽一起在菜市場賣菜,發現豆芽賣得特別好,就問媽媽:「我們可以種來賣嗎?」
媽媽沒有否定、或是忽視孩子的想法,而是告訴孩子:「我們試試。」於是,母女倆準備好各種材料,開始了種豆芽的第一次嘗試。
過程並沒有那麼容易,母女倆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失敗,但是媽媽始終都跟孩子說:「我們再試試!」經過不斷的學習、改良、調整,最終成功種出了豆芽。
這個短短的3分鐘影片改編自真實故事,當年的那個小女孩,已經完成學業拿到獎學金,在瑞典進行科研工作,我想這與母親對她的教育是分不開的。
會教育的父母,不會只讓孩子局限於課本里學習知識,他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,保護孩子的好奇心,引導孩子體驗、學習和思考。
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,一兩歲的時候就會開始到處看、聽、摸摸這個、碰碰那個,探索周圍的環境。
這份珍貴的好奇心,是孩子未來愛上學習的關鍵基礎。
因此從小開始,父母不要過度限制孩子的探索行為,安全範圍內,允許孩子多嘗試、體驗,有條件的話,可以給孩子創造更加多樣化的環境,多和孩子玩一些有啟發性的親子遊戲;

在生活中,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,鼓勵孩子多思考、試錯、找到問題的答案,必要時陪孩子一起,給他提供適宜的幫助;
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,引導孩子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。
比如帶孩子去爬山,問問孩子學過的哪首詩和山有關,和孩子一起背背;孩子課上學習了聲音這個概念,可以帶孩子做一些跟聲音有關的小實驗,了解聲音的不同傳播方式等。
當孩子能把學到的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,或者能夠運用學過的知識幫助自己或身邊人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,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,對知識的感悟也會更加深刻。
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:
「兒童學業落後的原因,就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。
周圍世界裡的各種事物、現象、依存關係和相互聯繫,沒有成為兒童的思考的源泉……
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——這是使所有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、機敏、勤學、好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。」
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,其實更應該關注幫助孩子學習的底層能力:好奇心、獨立思考能力、想像力、創造力,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真實的生活。
在生活的體驗和實踐中,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、對知識的熱情。只有發自內心對學習、對知識有渴望、有興趣,才會激發出孩子最大的潛能。

三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,激發內在驅動力
很多父母苦惱於孩子學習不認真,注意力差,成績總也上不去,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。
了解過那些中、高考狀元,平時學習非常優秀的孩子,無一例外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。如:課前預習、課後複習、學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、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和休息娛樂時間。
在孩子小學到初中這一階段,最關鍵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,在日復一日的實踐和堅持中,內化為更穩定持久的學習能力,如專注力、計劃性、條理性、細心認真。
養成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一開始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、嚴格遵守、適當鼓勵,慢慢地會激發孩子的內驅力,能夠獨立自覺地安排好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