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三四百萬年前人類出現開始,狩獵就作為一種古老的生活方式存在至今。它和漁獵文化、農耕文化一樣,在人類文明進程中,代表著自然對人的反哺、人對天地的敬畏,以及人和萬物的共生不息。然而時代走到如今,狩獵文化終究在遠去,只有當你走進大興安嶺深處的鄂溫克族,在這不足100人的馴鹿部落裡,才能隱約看到一個古老文化遺留的側影。今天就帶大家走進大興安嶺深處的鄂溫克族。

這位老人近百歲,目光炯炯有神。她是鄂溫克族人歷史的「活化石」,有著一生的傳奇故事,被外界稱為「中國最後的女酋長」,一生生活在大興安嶺西北部高寒地帶的原始森林中,靠狩獵為生,這個微型族群現有178人,是中國最後一個狩獵部落。老人名叫瑪利亞·索,她是族人中唯一一個不會漢語的人,她的話要靠族人幫忙翻譯。

老人所帶領的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放養馴鹿的民族。歷史上這個民族的幾度遷徙,但是始終都沒有離開原始森林和馴鹿。瑪利犽宿雖然已近百歲,不善言談,但她身體健壯,走起路來依然矯健,這跟她一生在大山中行走,從事的馴鹿有著直接關係。這是老人家和她的獵狗。

老人家生於1920年,據她說,祖先是從貝加爾湖遷移過來的,她的出生、成長就在大興安嶺這片深林裡,馴鹿和大山就是她的全部。在這裡有五個獵民點,她所在的這個叫阿龍山獵民點。老人說,這頭鹿老了,生病了上不了山了。

老人不會漢語,裝束都是俄羅斯人的打扮,看起來像是個俄羅斯大媽,她的語言中有俄語,還夾雜著日語,據說是當時日本統治時期強化訓練造成的。老人年輕時能歌善舞,長的非常漂亮 。

老人的父親在世時就是酋長,是個打獵高手,她從小也練就了狩獵的本領,很多男人都不如她技藝高超。後來嫁給了年長她12歲的拉吉米,她成了丈夫的好幫手。本來是以男性主宰的鄂溫克族人,而在這個家,卻是瑪利犽宿說了算,原因是拉吉米酗ㄐㄧㄡˇ,後來丈夫和二兒子相繼因酗ㄐㄧㄡˇ離世,從此,心地善良的她對ㄐㄧㄡˇ有著深深的仇意。老人家大清早起來喂鹿。

老人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生活習慣,她在烤俄式「大列吧」,供整個大獵點的人吃,如今沒有人烤這個了,也就她老人家一個人在堅持了。老人家對於馴鹿的本事,還有管理獵民點,那是相當的厲害,所以她的地位和權威在族裡處於核心,是一個最受尊敬的長者。

遠處的雪山是大興安嶺的最高峰,海拔1500多米,這條崎嶇的雪路就通往鄂溫克族馴鹿的地方。

鄂溫克族人吃的是打來的獸肉,吃不了的時候都把它切成肉條曬乾備用。如今,國家不允許打獵了,但是他們依舊保持曬肉的習慣,只不過曬的是豬肉、牛肉了。

這是老人家回到已經離開80多年的家鄉畫山,這是她出生的地方,這次回來看看也許是最後一次了。由於各種原因,如今,鄂溫克世代賴以生存的馴鹿只剩下800多頭。鄂溫克族的年輕人逐漸融入現代生活,習慣手機和網路,但瑪利犽宿覺得山林才是她的家。

森林是鄂溫克族生活的底子,馴鹿是他們的精神圖騰,沒有了馴鹿和森林的鄂溫克人,無處可依。被都市馴養的現代人,大概無法理解他們對森林和大山的感情。
會不會有一天,鄂溫克人的傳統和生存方式將不復存在,在時光的滾滾洪流中,只留下馴鹿的剪影和遠去的狩獵文化讓人憑弔和遙想?沒有誰能回答,唯有在這一切還存在的時候,多看幾眼。
@正能量微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