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夏天,中國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上的精彩表現,讓觀眾心潮澎湃。他們,是體壇的佼佼者,當中一些人從小就進入體校走上體育之路。
從福建省青少年體校走出的李發彬、黃東萍等人奪得本次奧運冠軍,體校師生們一同在體育館的大螢幕前見證了榮耀時刻。這些尚在日復一日訓練中成長的「小苗」,也是冠軍運動員們的少年模樣,他們又將怎樣擁抱未來?
通往「金字塔尖」的路,從這裡開始

8月6日,舉重隊員周琦在福建省青少年體校舉重館內訓練。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
每年,體校的教練們會例行下基層選苗子,或從省內大小賽事中物色。17年前,李發彬和黃東萍就是這麼被選拔到福建省青少年體校的。
來自泉州南安水頭的李發彬當年還是個11歲的少年。省體校舉重教練陳孝銘清楚記得,在南安少體校初見李發彬,他身材瘦小,體重只有29.5公斤,抓舉20多公斤,挺舉40多公斤,「這個成績不算好,但是他的身體柔韌性和協調性很強,是個好苗子」。
選才上,不同項目各有特點。這就考驗教練們「慧眼識人」的功力,發掘出有潛力的孩子,除了基礎身體素質外,還有爆發力、協調性、拼勁和吃苦精神等。
剛到體校的孩子大都十來歲的年紀,他們半天學習文化課,半天訓練。「長身體階段的訓練強度不能過大,要以打基礎和技術訓練為主,拔苗助長會適得其反。」陳孝銘強調,「此時的積累決定日後能走多遠,要求上還得嚴厲。」
李發彬回憶,小時候淘氣貪玩,經常被教練罰,但他迫切希望得到教練表揚。追逐優異成績的他,很早便表現出過人的舉重才能。2006年全國少年兒童舉重錦標賽上,李發彬獲得抓舉、挺舉、總成績、個人總分四項第一。
在體校里,孩子們為獲得專業隊「入場券」過五關斬六將,而只有堅持到最後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強者。
一次,李發彬因訓練時不在狀態被教練趕出場地。受打擊的他也因成績難以突破感到灰心,寫了一封長信給教練說要退役。陳孝銘了解此階段孩子的心理波動,急忙找他談心,解釋道:「批評你是激將法,不能滿足於現在的成績,將來是要拿世界冠軍的!」
世界冠軍的目標也一直激勵著李發彬。經過五年的體校訓練,他被選拔到省體工隊,正式成為職業運動員,三年後入選了國家隊,幾經起伏,才有了現在的成就。

據統計,福建省體校輸送生源到省專業隊的比例為35%左右,共產生過9位奧運冠軍、60多位世界冠軍。其中,舉重是福建的傳統優勢項目,體校先後培養過石智勇、鄧薇、吳景彪等世界級舉重名將。羽毛球也是體校往專業隊人才輸送率最高的項目之一,前有「全滿貫」選手林丹,今有羽毛球混雙奧運冠軍黃東萍。
黃東萍的教練陳紅說,這是一代代人傳承的優良傳統,更靠個人的刻苦勤練。像黃東萍,7歲開始在市體校學羽毛球,11歲進入省體校,13歲入選省隊,一路走到「金字塔」頂端極不容易,而且越往高處波動越大、競爭愈激烈。
在教練們看來,競技體育具有生命周期,若沒能在一定的時間點實現向上跨越,就面臨著分流和另尋他路。
大多數的他們,未來幾何

8月6日,福建省青少年體校舉重教練陳孝銘(上右)在舉重館內指導學生諶有祺。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
省體校目前共有1100餘名學生,從小學到初中,來自福建省內各地乃至省外。訓練科教師邱汾樺說,體校的學生來來去去,拿冠軍的是鳳毛麟角,但體育為大多數人打開了另一條路。
暑期,體校文化課放假,正是各項目集中訓練的時候。原計劃8月份的省賽,因疫情推遲了,但各場館裡學員還是揮汗如雨,時刻為下一場賽事準備著。
舉重館裡,隊員們一遍遍重複著熟悉的動作——把槓鈴提置肩際,繼而一鼓作氣舉過頭頂。14歲的諶有祺去年9月份進入體校,如今可以在73公斤級達到挺舉130公斤水平。
他個子不高,肌肉壯實,頸部磨出了撐槓鈴留下的繭。談及來體校的初衷,他說,自己對舉重感興趣,也希望拿金牌獎金補貼家用。未來,他打算回到普通高中繼續讀書。
「像諶有祺這樣的學生不少,練體育的孩子很多來自農村,比較能吃苦,體育可以彌補他們文化課的不足。」陳孝銘說,現在也有不少城裡孩子來練羽毛球、網球等項目。專業隊員的苗子可遇不可求,但體育特長生也是不錯的出路。
在運動員序列中,從高到低分為:國際運動健將、運動健將、一級運動員、二級運動員、三級運動員。據高招政策,二級運動員及以上有機會走體育單招或高水平運動員的途徑考大學。
初中畢業於體校的陳傑婷,後以體育特長生考入家鄉的福安一中。今年,她通過高水平運動員測試,如願以償地考入雲南大學體育教育專業。她說,最累的是高三那段日子,課餘時間起早貪黑訓練,還要花更多功夫彌補落後的文化課。
「但這一切都值得,收穫很多與眾不同的經歷。」陳傑婷說,運動員葛曼棋是她的偶像,以後她將以大學生的身份去比賽,儘可能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。
送走一批又一批學生,田徑教練俞華秀說,多數大學的特招包含田徑項目,因此練的人最多,如果他們練不下去了,則建議轉到其他項目。若不適合體育,一般會儘早讓孩子回到文化課的正常軌道。
從體校走出的學生們,有人繼續從事體育相關行業,如體育教師、健身教練等,也有人改行他業。早年畢業於體校的郭毅斌如今經營自己的餐飲企業,在他看來,體育對人的意志、心性的磨礪伴隨終身,還能從中收穫珍貴的友誼。「即使是陪跑的運動員,人生路也各有各的精彩。」
「文」「武」之間,體校何去何從
近年來,文化課對體校生的重要性越發凸顯。在體教融合的推動下,省體校作為搭建在基層學校與省優秀運動隊之間的橋樑,正面臨著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系的變革和挑戰,需重新找准自身的定位。
福建省體校創辦於1974年,幾經變遷,曾因場地原因,規模逐漸縮小。2016年,省體校迎來「春天」,在福州市郊開闢了320畝新校區,標準的400米室內田徑場、恆溫泳池、模擬舉重台的訓練館、寬敞的球類館及綜合館、圖書館等應有盡有,被國家體育總局認定為「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」。
「對標專業隊,體校目前有19個訓練項目並在繼續擴充中。」任教文化課30多年的校長黃元新說,有了硬體保障,最擔憂的還是文化課水平。「將來選擇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人越來越多,文化課對他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。」
對於體校生來說,學籍仍在原校,而體校文化課要求低,日常訓練占據一半的時間,難免形成普遍「重武輕文」的風氣。如今,競技體育的指揮棒則將文化設為門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