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老了真難!活到78歲才發現:有兒有女有房有錢,依然過不好晚年
有人說:兒女讀書好有能力遠走高飛,是兒女的福氣;兒女留在身邊,是父母的福氣。
這話說出來不中聽,也會有人反對,但的確是現實,守在身邊的子女,才是老人的福報。
深以為然!老伴過世,兒子遠在南方,女兒定居國外,我越來越感受到「老來難」。
我叫韓晴,今年78歲,退休多年,每月有6200退休金,149平三居室電梯房。
一對兒女研究生畢業,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都有自己的建樹,唯獨沒有我這個母親。
老伴走了三年,兒子曾回來跟我商議,讓我去養老院居住,說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。
我就明白了,有兒有女有房有錢,晚年的日子也未必好過,人老了真難!

年輕時,我和老伴努力打拚生活,給一對兒女提供最好的生活,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。
兒子高考一定要去南方,畢業也留在那裡發展,還娶了南方的閨女結婚。
女兒是一路讀書,在國內讀完大學,非要去國外讀研,我和老伴賣房又借錢。
本以為女兒學成回來,即使不留在我們身邊,在國內也好過遠在天邊。
誰知,女兒主意大,沒跟我們商議,就定居國外,好幾年才回來一次。
正所謂,來也匆匆,去也匆匆,感覺我和老伴是沒有子女的老人。
同齡人享受著兒孫滿堂,天倫之樂時,我和老伴只有羨慕的份。
年輕時的那份驕傲,早被現實給擊碎,羨慕那些子女守在身邊的老人。
在社區看到小孩子,說句實話,真的是眼饞,每次都要去逗逗,才肯離去。
我家也有孫子孫女,可兒媳說南北差異大,不需要我們去帶娃,可以適度資助些。
最初的那些年,我和老伴只留下一個人的退休金,把另一個人的給兒媳轉過去。
等到孫子孫女讀初中,我們的身體也每況愈下,才開始真正享受我們的退休金。
過年孫子孫女說北方太冷,要不就是還有其他補習班要上,只有兒子回來看我們一眼。
他跟女兒一樣,來去匆匆,最多住一晚,陪著我們閒聊幾個小時,睡一覺又坐飛機走了。

老伴突發疾病,我給兒子打電話,兒子直接打了120,從網上請了陪診師和護工。
女兒說回不來,給我轉過來30000,讓我別為錢焦慮發愁,一定請最好的護理師。
老伴做完手術一周後,兒子才匆匆趕回來,跟主治醫師交流一番,又跟我交代一下。
他跟女兒一樣,認為給我留下幾萬塊錢,就是對我們老人盡孝了。
老伴在醫院裡住了20天,不知道的,以為陪診師是我家親閨女,護工是我家親戚。
等到出院時,我只能繼續花錢請人幫忙,我也是70多歲的老人,根本照顧不了老伴。
請住家保姆,前後換過好幾個,總感覺自己很卑微,還要討好保姆,才有好的服務。
我把這些跟兒女說了,女兒通過網絡,給我們請了金牌保姆,非要她和兒子出錢。
只是,再有能力的保姆,也不會喊我和老伴一聲:「爸,媽。」
也不會坐下來,真心坦誠地陪我們說說心裡話,而我們也不可能給保姆說心裡想的是啥。
想想身邊那些老姐妹,女兒挽著胳膊,在院區里散步,坐在長椅上,跟女兒閒聊。

老伴走了,女兒因疫情沒有回國,兒子因疫情和工作也沒有回來。
等一切塵埃落定,女兒回國待了一周,兒子回來住了兩晚。
他們提出讓我去養老院,說是那種醫養結合的康養中心,費用他們出。
雖然不必為錢發愁,但內心還是十分牴觸,說我寧願獨居,請小時工收拾家務活。
兒女順從了我的想法,轉身各自回去,偶爾會給我打個視頻電話,每次超不過十分鐘。
自從老伴走後,我最喜歡做的事是:坐在陽台的茶桌前,看著窗外的風景。
因為是一樓,能看到來回走動的人群,喜歡看那些子女陪護老人的背影。
想著自己有兒有女,有房有錢,卻一樣地孤獨無助,晚年也過得不如意,不順遂。
每次跟老姐妹說起自己的孤寂,她們就說我命好,兒女都出息,不啃老。
可我寧願子女啃老,守在我身邊,用我的退休金和存款,換取兒女對我的陪伴。
也許,這就是你在橋上看風景,遠處的樓上,有人看橋上的你一樣。
現在年歲越大我越有些恐懼,不是因孤獨和寂寞,而是面對生活瑣碎。

每次家裡的小時工來幫我做飯,收拾房間,我都希望她能多陪伴我一個小時。
可每次話到嘴邊又說不出口,反是小時工詢問我,是不是需要一個晚上陪護的人。
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,她說自己也是一個人獨居,老伴走了,兒子成家。
若我不嫌棄,她每天晚上七點過來,陪伴我到第二天早晨七點,每天30塊錢。
我覺得能花錢買到這樣的陪伴,即使不說話,家裡也多少有些人氣。
便給兒子女兒打電話說了這個事,她們非常支持,主動加了小時工的聯繫方式。
這樣,每天晚上就有人陪我了,小時工是上午十點過來,給我做頓飯,收拾衛生。
晚上七點她再回到我家,陪我閒聊,或者在院區散步,一起看電視。
早晨七點起來,她又回去,繼續她的其他工作,這樣的日子,已經有兩個月了。
我感覺還算可以,只是比較費錢,兒女說能用錢辦的事都不是事。
也許,這樣的「夜晚陪護」也會成為未來老人的剛需,有很多老人,到了晚上就會害怕。
家裡有個人在,內心會安穩許多,也能安心地好好睡覺!
對此大家如何看?有兒有女不守在身邊,你會如何安度晚年?
(本文故事源於生活,但高於生活,請理性閱讀。)
作者:華貴禪心
關注我的文字,走進你的心靈。你有故事,我有茶,一起暢聊餘生時光。
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。